长江商报 > 利率市场化成功前提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

利率市场化成功前提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

2013-11-15 02:12:4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中国银行自贸区分行行长周和华近日向媒体表示,今后自贸区银行或将对存款进行定制化利率。在市场流动性偏紧的背景下,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将提高金融机构对存款的争夺,促使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逐步提升,为央行提高存款利率上限、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创造市场条件。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探索利率市场化,令人期待。

今年7月20号,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房贷利率除外)。这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市场对央行短期内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也充满了期待。相较于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市场影响力更大。利率市场化真正的难点也是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放开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块坚冰。

长期以来实行的存款利率管制造成过低的存款利率,使存款居民利益受损。商业银行凭借“利息差”获得高额利润,使得商业银行缺乏金融风险意识,拖累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此外,商业银行的高额利润也导致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整个社会对银行业颇有怨言。

2012年6月,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今年以来,存款利率改革推进的风声屡屡传出。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多次表示要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过,高层对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仍持谨慎态度。

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当中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金融系统方方面面的配合。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最重要变化就是银行利差会被显著压缩,经营不善的银行倒闭将成为常态。银行倒闭了,如果普通储户的存款无法得到保全,就会导致大量民众失去生活保障,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优先考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利息差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银行揽储成本将会大幅上升,银行利差就会收窄,冲击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商业银行系统抗风险能力尚不足的背景下,匆忙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短期内势必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直接冲击,可能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目前中国金融风险控制体系还比较脆弱的背景下,不排除诱发国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繁荣、金融市场发达之后的结果,而不能人为揠苗助长。利率市场化成功并不单单指金融监管当局放开利率管制,还要看银行和企业是否能够承受。智利从1974年5月开始放松利率管制,1974年1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的管制,次年4月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进程期限只有一年。但是由于金融监管体制薄弱和银行改制不成功,1976—1982 年,智利出现了一个超高利率时期,年平均实际利率高达32%,银行大量破产,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公布指导性利率的方式宣布重新对利率进行管制,并对银行进行重组。直到银行重组基本完成後,智利中央银行才不再公布指导性利率,而转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阿根廷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国际上大多数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国家均是渐进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中国存款利率的放开应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渐进推进。可考虑先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区间,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直至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实现商业银行共同决定存款利率。在此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加强银行抗风险能力,避免在存款利率放开后出现严重的市场波动。

■本报评论员 梁秀峰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