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英格兰银行:事实上的中央银行

英格兰银行:事实上的中央银行

2013-11-19 01:56:5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保持货币稳定,所以印多少钞票还是由中央银行来决定。为什么中央银行可以印钞票呢?来看看英格兰银行是如何将债券变成钞票的吧。英格兰银行在诞生之初并不是以中央银行的身份来定位的,不过是政府临时筹措资金的公司,但是,随着战火绵延,英格兰银行的特许期限不断延长,权利也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银行中的银行,也就是最后贷款人。

直到1720年南海泡沫的时候,英格兰银行还没有找到“老大”的感觉,南海泡沫引起金融恐慌的时候,英格兰银行试图退缩,甚至拒绝给一些深陷泥潭的金匠们和房贷者提供援助。英格兰银行只是诸多私人银行中的一家而已,银行的股东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获得利润最大化。因此,英格兰银行也没有理由为其他银行提供援助。在英格兰银行诞生之后的100年中,英国大约发生了9次严重的金融危机,部分准备金制之下的挤兑风潮让中小银行破产,而英格兰银行也有被挤兑的压力,正是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发明了一种武器:暂停兑付。

1745年,詹姆斯二世的孙子发动叛乱,要求归还其祖父的王位,而英国军队失败的消息传到了伦敦,恐慌又起。战乱年代,还是金银能够保值,要是英国政府更迭,英格兰的银行券岂不是废纸一堆了?于是人们开始到英格兰银行进行兑付,把银行券兑换为贵金属。为了应对挤兑的压力,英格兰银行采取了拖延战术,用零钱进行支付,恐慌情绪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平复,挤兑的危机也就解除了,英格兰银行的拖延战术屡试不爽。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召集了一次会议,大商人、贸易商和银行家都参加了,在会议上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保持公共信用。为了避免危机,1100多人在这项决议上签了字,不拒绝使用英格兰银行券,而且会尽最大努力用同样的方式支付彼此的款项。

这一承诺实际上默认了英格兰银行券等同于货币,正因为商人们使用银行券进行支付,所以挤兑停止了,一切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英格兰银行的信誉经受了市场的考验,这也为后来英格兰银行成长为中央银行奠定了基础。

1792年英国粮食欠收,而此时欧洲大陆已经陷入战火之中,英国国内又经历着一次银行破产的危机。那时候英国有300多家中小银行,很多银行还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信贷,过度放贷而准备金不足,一旦遇到挤兑,除了破产几乎没有别的办法。英格兰银行已经成为信誉最好、管理最完善的银行,面对银行的破产潮,英格兰银行不能再退缩了。1793年4月23日,首相皮特召集伦敦城的大佬们开会商讨“救市”的问题,发行500万英镑的国库券,向商人们提供贷款,在238个贷款申请人中只有2个人最后破产,政府从救市行动中盈利4348英镑。经过这次救市行动,英格兰银行其实已经有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1797年法国人即将登陆英国的消息传到伦敦,又一次挤兑风潮出现了。如果英格兰银行因挤兑而垮掉,那么英国的经济体系就要崩溃了。情急之下,政府出台了临时法案,宣布暂停兑付。这岂不是明目张胆的赖债吗?最终的结果却令人惊讶:银行券继续流通,英格兰银行没有被挤垮,反而获得了印钞票的权力。原因何在?因为当时的英国公众对英格兰银行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高。除了英格兰银行自身的强大之外,还有英国的公债体系、议会制度都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信心确实要比黄金更珍贵。

暂停兑付的决定延续了十几年,英格兰银行券事实上就成了法定货币。当时的银行家弗朗西斯·巴林认为,信贷从来不应该授之于社会动乱,因为公共信用的倒退会产生不可估计的后果。因此巴林反对恢复兑换,而应该使英格兰银行券成为法定货币,货币量要进行控制,保持英格兰银行的独立性,防止政府干预货币发行。英格兰银行就这么半推半就地成为了英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