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市场“决定性”:走向完善的市场经济

市场“决定性”:走向完善的市场经济

2013-11-19 01:56:5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过去的宏观调控除了采用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经济调控外,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经济调控,干预微观经济。新一届政府弱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而重视实现供需平衡,是一种正确的思路。

中国式政府干预与发达国家干预不同,发达国家政府干预是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我国政府干预除财政和货币政策外,还长期存在行政干预,这种行政干预的根源是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路径依赖。

1949年后,为满足国家重工业发展,赶超发达国家,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全能主义国家模式,国家通过对国有企业生产和投资的行政命令,直接控制资源配置,形成“指令型经济”。计划经济模式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假设信息费用为零,取得信息是无代价的,从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和各消费者手中获得信息不需要成本;假设计划过程,即计划制定、下达、实施、反馈等过程也不需要成本;假设计划工作人员拥有充分理性,能够得到各种经济信息。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取代了市场,没有竞争,价格机制扭曲,使得经济计算没有实际意义,国有企业无法对需求做出理性判断,而计划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直到 1982年,中共十二大才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打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在1992年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资源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市场形成竞争机制,从而促使价格能够根据供求关系迅速地做出调整,资源能够及时向利润最丰厚的生产部门涌入。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市场竞争,价格失真,资源无法保障流入利润最高的生产部门。

今日中国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妨碍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制,以及对国有行政垄断企业的隐性补贴,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对市场的替代,导致信号失真、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决定》中的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和允许民资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内容如能顺利实施,将有助于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力。

在担任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市场的交给市场,政府的交给政府。未来资源配置要由市场主体来决定如何配置,真正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而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工作则是宏观调控(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权保护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只有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中国才可能从三十余年的计划经济下彻底走出,成为以自由企业、自由价格为基础的,更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

■本报评论员 梁秀峰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