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循规蹈矩地读完中学,熬过高考念完大学,再找份工作,这是当下年轻人最平淡无奇的经历。我身边也有几位不是来自这条“正途”,他们自学成才。在他们的奋斗传奇中,互联网都起了非凡的作用。
其中一位朋友是女孩子,她中学没念完就开始打工。互联网初兴,网上聊天成为时髦,她在工作之余就磕磕碰碰地学打字、上网,并学会各种办公软件。有一次我看她写策划文案大吃一惊,那种表达、归纳和整理能力,就是一般大学生也做不到。她说,这些东西网上都有啊!什么文件不会,你就到网上查找类似东西,钻研琢磨。先是模仿,练熟了自己就会写。
这种成功路径并非偶然,而是教育变革的必然成果。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呈爆炸性地增长,古老的师生传授模式显示出落伍的一面。教师讲课,学生听取,多是单向活动。网络时代的学习是基于能力和兴趣的贪婪索取,老师更多的是作方法上的点拨。由于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快,老师的优势不如从前,师生关系更为平等,学习也更有乐趣。
在纸张和印刷时代,记忆和书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技能。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形式发生了巨变,搜索、归纳和整理的能力被提高到显著位置。只要专心研究,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你甚至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2013年美国少年泰勒·威尔逊完全借助互联网上的知识,手工制作了一台小型核武器探测仪。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显示出的革命性,使传统教育工作者感到了威胁。一些老师吸收了互联网的好处,却告诫我们:互联网将毁掉教育。理由是:互联网呈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它无法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互联网上传播的都是快速、浅薄的东西,没有审美价值,更不会打动人心。出于对互联网的厌恶,我的一位老师甚至拒绝幻灯片进入课堂。他宁可手写板书,满身是灰。
现在回想,这些忧虑有点反应过激。互联网不仅不会毁灭教育,还会使教育朝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正如纸张和印刷的发明,使知识从巫师和知识分子那里摆脱出来,文字成为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互联网深化推动着这一进程,在它面前,很多知识分子独享的专业壁垒面临被突破。
校园的闲谈漫步的确美好,它的实现却需要高昂成本。在相当长时间内,校园教育充斥着“一对多”的讲课和标准化的管理。为摆脱学校教育的枯燥,网上有很多考题辅导和应试资料,甚至有专门“帮助学生考试”的软件,精确到考试题目的预测。它们的好处是帮助学生摆脱低效的应考,将时间用在有意义和效率的地方。互联网教学也从最初的“幻灯片教学”、“视频教学”,在开放和互动上逐渐发展。比如国内外名师的网络“公开课”,让无数离开校园的人,克服地域、语言和时间的隔膜,获得了聆听大师的机会。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无需一味猛烈抨击网络,而是要顺应时代,加强自身的变革,善用互联网,让教育得到提升,给学生提供一纸毕业证之外的更多养分,让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菁城子(北京 媒体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