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在货币霸权的历史叙述中,英镑和伦敦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真实的历史却是一直有一个第二名的巴黎来映衬着伦敦。在19世纪的百年和平中,巴黎曾经有机会与伦敦一决高下,但是1870年俾斯麦帮助伦敦打败了巴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黎一直作为亚军紧随伦敦之后。
1800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银行,稳定法国的财政与货币,战争结束之后,法国经济迅速恢复,法兰西银行业储备了大量的黄金,当英格兰银行出现危机的时候,多次从法兰西银行借贷以防止挤兑。当然,相比于伦敦,巴黎的金融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到19世纪中期之后,尤其是第二帝国建立之后,法国的政局稳定,利率水平下降,巴黎的金融市场规模扩大。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拿破仑三世俨然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主要的借款人,进一步推动法郎挑战英镑霸权。1865年法国财政部在一份备忘录中不无艳羡地写道:“这里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吸引着那些想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国家或者个人,即使英格兰资本要求的利息要高于其他地方。”这一年,法国和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等三国签署了协议,建立拉丁货币联盟。货币联盟的目标是建立通用的货币,最初是以白银为基础,后来是金银复本位,金银之间以固定的比价自由流通。当时英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法国则试图避开金本位,另起炉灶,以拉丁货币同盟的形式构筑法郎的流动域。
1866年法国又提出建立通用货币的建议,并告知了英国和美国,1867年又在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目标是将拉丁货币联盟国际化。法国希望铸造能够在拉丁货币联盟各国自由流通的货币,面值25法郎的金币、1英镑的银币、5美元的美元和10弗洛林的银币,法郎将成为国际货币,当然,法国也需要接受金本位制。面对法国的“积极有为”,英国只是冷眼旁观。事实证明,法国太过于乐观了,货币霸权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但更关键的还是看市场的力量,法郎的国际货币地位并不是开个国际会议就能确定下来的,而是需要经过投资者的检验。
正当英国为法郎咄咄逼人的势头而焦虑的时候,普法战争爆发了。色当一战,拿破仑三世沦为阶下囚,法国向普鲁士赔偿50亿金法郎。法国顺利发行了债券,很快偿还了赔款,但是元气大伤,资本输出能力大为下降,另外法郎到1878年之前一直不能自由兑换,更成全了英镑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
伦敦事实上成为金融规则的制定者,也诠释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路径,对于当下国际金融中心的博弈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镜鉴。用现在的眼光而言,伦敦是19世纪全球最重要的自由贸易中心,由贸易中心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走的是一条“原生态”的货币霸权之路。
伦敦还是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不仅英国的公司云集于此,主要业务在海外的公司也将总部设在伦敦,因为它们需要在伦敦进行融资。伦敦金融市场为各国政府和公司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而英国人的储蓄也通过这个巨大的市场而流入美洲、亚洲等地,英国的资本支撑了美国等国的工业化进程。资本输出何尝不是英镑国际化呢?英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结算、计价与储备的功能,其功能与黄金无异。另外,英国一直到1932年都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相形之下,法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加入保护主义的阵营之中。
屈居第二名的巴黎一直扮演着挑战者的角色。二战之后,英镑霸权衰落,法国人又将矛头指向了美元,而后来法国主导建立的欧元何尝不是拉丁货币同盟在20世纪的重现呢?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