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世外桃源没那么美

世外桃源没那么美

2013-12-02 04:10:4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中学时读到陶渊明《桃花源记》,十分羡慕这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村庄。后来读武侠小说,也读到很多类似的“世外桃源”。古龙小说《圆月弯刀》里有“忘忧岛”,是一群武林杀戮落败者的聚集地;金庸《神雕侠侣》里也有个“绝情谷”,也是刻意回避于大千世界。古墓派更绝,她们师徒几代都是住在活死人墓里,罕与外人接触。

这种刻意隔绝于世的生活,没有斗争纷扰,低头抬头都是熟人,照理说,生活可以做到简单快乐。读小说你却会发现,封闭世界里的人们都非常苦闷。小“桃源”里出一个暴虐的统治者可就糟了,因为逃无可逃。“绝情谷”里每个人都是公孙止的奴仆。

如果统治者还不错,这个小社会也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匮乏。这是所有封闭社会的命门。只要人口少,分工必然成问题。很多人既是农民又是猎户,要养殖、制造工具,很多技艺、思想和社会分工必然消失,社会开始倒退。17世纪日本闭关锁国之后一百多年,西方到访者惊讶地发现:此前早就流行的牛拉犁消失了,日本人恢复了落后的人力翻田。牲畜大量减少,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粮食饲养。粮食减产与各种铁制工具逐渐消失有关——因为很少人再使用它,此前锻炼生铁用来铸剑、制枪,现在都不需要。由于人口稳定,需求受限,信息受阻,日本人不知道当时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

因此我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的存在的话,就不会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设酒杀鸡作食”的丰盛场面更是奢望。桃源中人对新耕作方法一无所知,生产效率不会太高;人口太少,没法贸易,所有人要终日生产才能维持温饱。他们的需求因环境所限变得极为单调,吃穿二字就够他们累了;至于音乐艺术、精神享受这些东西离他们都很遥远。由于人口太少,近血缘结合的比例就高,时间一长,人口体质也会退化。虽然远离战火,“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代价也真够大的。

美国哲学家安·兰德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讲了一个故事:一群人类社会最杰出的企业家精英,因为忍受不了政府对企业变本加利的管制,决定“罢工”,退隐到一个山谷里。当最富有创造力的人们消失,所有生产消费活动变成“计划分配”,社会果然停止了进步。她以此警告现实社会对企业家精神压制的恶果,但却塑造了一个新的“世外桃源”。可以想见:即便这个小社区里的人每个都身怀绝技,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因为:人太少了。他们的创造力如果不能在大社会里扩展,也会失去用武之地。时间一长,天才也会“泯然众人矣”。

世外桃源听起来虽然美好,但其前提“封闭”却是致命的。人是社会动物,只有融入到大环境里参与分工协作,进步才是可以期待的。

■菁城子(北京 媒体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