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湖北品牌已迎来最好的时代

湖北品牌已迎来最好的时代

2013-12-06 03:26: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企业要有把产品做成奢侈品的雄心

对于湖北品牌的现状而言,湖北品牌与江浙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在逐步拉大;对于湖北的品牌自身发展来说,却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好的时机。

本月3日,本报联合湖北省工商局和湖北省社科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影响湖北人生活的100个湖北品牌”大型读者调查评选活动,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舒咏平教授的高度肯定,“这项活动一定能助推湖北品牌的大发展,湖北品牌发展将迎来又一春。”

■本报记者 程涛 辛丹丹

湖北品牌自主意识不强

上世纪80年代,荷花洗衣机、沙松冰箱、莺歌电视、活力28等一大批湖北本土品牌辉煌一时,让湖北人骄傲不已。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湖北品牌”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许多后起的湖北品牌处境也不容乐观:誉满江城的“精武”鸭脖商标,与天津精武陷入无休止的商标争夺战;陶瓷总产量排名全国第五的湖北,却仅有一个驰名商标……

舒咏平对改革开放35年来湖北品牌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能从中找到“病根”所在。

“虽然这几年湖北也诞生了一些知名品牌,如黄鹤楼、白云边、稻花香等,但整体而言,湖北的品牌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强势品牌还远远不够。” 为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舒咏平列举了一组数据:2007年湖北的驰名商标有18枚,截至今年8月有60枚,7年间增长了两倍多,看似发展较快,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7年浙江、广州等地的驰名商标有90枚,截至今年8月有490枚,增长了4倍多,从总量上看,湖北省的驰名商标仅有他们的八分之一。看似单调的数据,却折射出湖北品牌当前所处的尴尬境地。

他特别举例说,湖北陶瓷总产量全国排名第五,但目前仅有一个驰名商标,其他企业基本都是替广东佛山品牌贴牌加工或进行简单模仿。“绝大多数陶瓷企业宁愿用佛山等地的品牌也不愿告诉客户这是自主品牌,充分说明了湖北企业对自有品牌的高度不自信。”对于这一现象,舒咏平感到十分忧虑。

实际上,湖北的创新能力并不弱。让湖北人引以为傲的东湖国家自主示范区,创新实力名列前茅,但大多数光谷企业的品牌却很少为公众所知。“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往往注重技术和创新,品牌的自主意识不强。”舒咏平认为,湖北企业必须正视品牌培育,打造真正属于自身的强势品牌。

内需市场将推动湖北品牌崛起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舒咏平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形容湖北品牌目前的处境。

在舒咏平看来,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湖北发展机遇最多、发展优势最强、发展条件最优、发展绩效最好的时期。他坚信,对于湖北品牌而言,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随着内陆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开发,湖北将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舒咏平分析说,“此前,借开放先机,江浙和沿海城市对接国外技术出口转内销做国内市场,使得一批沿海品牌异军突起;目前,整个经济转型的本质是内需拉动,机会转移到了中部,对于湖北自主品牌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战略性的机遇期已经来临。”

“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场辐射范围可达30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个县市,广布的高铁网和水运、货运,以及空运等交通便利,让湖北的商贸、物流都非常便捷和发达”。舒咏平认为,“此外,湖北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更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湖北高校与科研机构林立,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明显。这些,为湖北品牌的技术创新和内涵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良方

做品牌要有“傻劲”

“品牌是消费者用钞票当选票评选出来的,其本质是信誉的凝结。”谈及对品牌的发展,舒咏平认为,湖北品牌要大发展,必须要有大智若愚的傻劲,才能把湖北品牌做大做强。

“现在到处都是奢侈品热,这并不是坏事情,说明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质了。”在舒咏平看来,湖北的企业应该适应这种趋势,向品质化转型,有把产品做成奢侈品的雄心。只有大力发展精品,才有可能将产品的品质与信誉做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将服务做到家,这样我们的品牌自然会做起来。

“前不久,晋江市政府将服装品牌企业集合起来开办了一个晋江服装行业领袖人物培训班,这说明许多知名品牌已经开始由大规模占领市场转向精细化发展。” 舒咏平强调,湖北服装业如果要重拾往日的辉煌,就不能满足于简单加工,而是必须利用后发优势,做出精品、做出个性才行;湖北应该有自主的“高、精、尖”产品,要用大思路和大智慧来做品牌。

“驰名商标的唯一标杆是由消费者来认可!” 舒咏平十分看好“首届影响湖北人生活的100个湖北品牌”调查评选活动,他期望,这次评选活动能成为湖北企业的“冲锋号”,做大、做强、做自主品牌,发扬大智若愚的“傻子精神”,持之以恒,湖北品牌一定能在“黄金十年”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他山之石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行业最好

昆山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作为品牌传播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和践行者,舒咏平深知品牌建设对相关产业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小至一针一线,大到一座城市,要想擦亮品牌名片,都需要经营者放开视野,多去借鉴和学习榜样。

采访过程中,舒咏平反复谈到自己前不久的昆山之行。他说,昆山的每个产业都做得很突出,如工业制造、精细化工、食品、农业等,都做出了“精品”;他们将若干个产业发展为优质产业,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行业最好;当地的行政事业单位也根据各自职能推出创新举措,推出“产业旅游”的新思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我们以后也可以推出服务品牌、行政品牌和高校事业品牌。”舒咏平认为,“昆山经验”不仅带动了全国学习热潮,也拉动了当地的商务旅游。

见习记者 李竞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