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刘利民说,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这份以三中全会决定为纲制定的考试招生方案,对传统教育体制的触动不小。比如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学生根据兴趣、志向和优势,自选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如果这些告别传统的灵活招考模式能够落地,教育规律的回归自然水到渠成。
但在取消文理分科这点上,也有人表示担心。因为文理分科的取消,意味着学生将承担更多的课业负担,文理分科作为一种缓解负担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尽早分工,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深度。在以往的分科争议中,这也是反对取消分科者的有力论据。不过,支持者则认为,文理过早分科,导致文科所代表的人文精神以及理科所代表的科学精神、逻辑思维过早切割,通识教育的匮乏,形成了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各有欠缺的精神面貌。
立足于教学规律的角度看,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在分工日益细致的现代社会下,教育无需培养全才,也不可能培育全才,但它却必须让学生具备安身立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文、理学科所代表的精神气质。与此同时,这种知识的锻造、精神气质的培育,也得告别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闭塞的压力型空间中解放出来。据此而论,教育与其说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是要教会学生猎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兴趣,在宽阔的知识面之上去有选择地深入研究——这种契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思维,本质上是包容了文理分科争议中的两种观点。
文理分科的争议,其实是人们在现行教学体制下的担忧。取消文理分科的支持者,希望学生成为更全面的人;反对者则担心学习压力。问题是,这种压力来自哪里?高考模式不改革,这种追问恐怕也无解。这是因为,如果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相应的考试思路不变更,取消分科,确实意味着学生的课业负担将从六门增加到九门;而另一方面,其实这种负担的增加,知识教授面的拓展,也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因掌握了文理学科的基本知识而更加全面。原因很简单,功利教育下,知识只是通过考试的工具而已。
正因如此,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成了功利教育体制下减轻课业负担和普及通识教育二选一的命题。需要看到,不少发达国家的教学体制中,分不分科根本不是问题。比如美国的高中没有文理分科,其教学模式类似于中国的大学,学生自主选课,修习学分,这一方面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教学的灵活性,课业负担并不重。
刘利民透露的改革信息中有关学生自主选课、一年多考等内容,符合这个改革方向。但正如刘利民所言,此次招考改革顶层设计是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它隐含的改革难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关于文理分科的讨论,其实再度昭示出功利思维对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走向、进度的左右,这种功利因子不尽早祛除,招考程序的再造恐怕会面临不小障碍。
■本报评论员熊志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