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参加的一次自贸区政策解读会上,大宗商品行业玩家踌躇满志,但又颇感路径抽象。对大宗商品贸易链上的各种企业而言,不管你是否做好了准备,上海自贸区都将彻底改写这个圈子的贸易生态。
一、自贸区重新定义国内大宗商品贸易游戏规则
加快发展大宗商品贸易,这次政策已经动了真格。中国过去十年在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贸易上的逆差增速,远远高于我们在制造业贸易上的顺差增速,国内工业生产高度依赖进口的初级资源品,外向型制造业的经营利润已经薄如纸片。而且,国内很多品种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寡淡如水,参与者寥寥,实体企业很难找到交易对手,期货市场基本不具备套期保值的功能。
上海自贸区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的构想是有具体抓手的。类似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些后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功经验不外乎两点,一是贸易,二是金融。在贸易市场上提供宽松的航运和结算环境,同时放开金融管制,用货币自由兑换和便利的金融服务作卖点,一步步发展成为先进的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而从这次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类似的逻辑规划。方案指出“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这是金融维度上的开放,为资金流提供便利的运作环境。至于“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用意更明显,就是要把国际资金引入国内期货市场,把期货交易盘子做大。
二、贸易生态的变化:网状的市场
如果说原先大宗商品贸易做的其实都是单一维度上的纵向挖掘,所有人关心的都只是如何抓紧下游买家,一直盯到下游的最末端——诸如房地产、家电、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终端的市场需求是好是坏。那么接下来的路线,则可以被认为是多维度的横向扩张,贸易链条相互交织,大宗商品贸易将逐步成网状。
目前看来,至少有两大变量在推动这一转变。一个是期货保税交割,这会让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之间的交互影响越来越明显。保税交割,是指货物可以利用保税仓库,在完成进口报关前就可以进入交割环节,不必先行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关税和相关税费。国内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之所以被不少业内厂商吐槽,除了交易合约设计不合理、保证金比例偏高这些技术因素,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保税交割的大门没有打开,交割货物不保税,就意味着进口的货物就必须在完成进口报关之后才能进入交割环节,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货物周转速度,而且推高了交易成本。事实上,2010年开始在洋山保税港区试点的铜和铝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已经毫无悬念地证实了保税交割对期货市场的强大刺激。到去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交割量已经达到32万吨,是2009年交割规模的2倍以上。如今上海自贸区提出要“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有可能会推动更多品种的期货市场扩容。届时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大宗商品现货贸易的盈或亏,也将不再只看纯粹的货物买卖价差、运费和汇率变化,而是需要密切关注期货市场的风云变幻。
另一变量是仓单质押融资,这是自贸区对大宗商品贸易规则的又一波颠覆。仓单质押,简言之就是把货权贴现,企业将货物放入指定仓库之后,持仓单可以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融资的发展,将推动大宗商品的实物贸易逐步金融化,物流与资金流的各种交叉,会让这个市场的网状结构更加复杂。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这个命题真的那么不切实际吗?对于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的“拓展仓单质押融资功能”,如果你认为这不过是给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那很有可能会低估了它。自贸区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将成为供应链金融的一个正式的试验场,甚至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流动资金之于大宗商品市场,好比阳光空气之于植物生长,大宗商品贸易玩的就是现金流,资金规模越大、周转越快,利润空间也越大。追逐现金流的效用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是近两年经济金融环境的突变,却把大宗商品贸易推到了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国内货币投放口径收窄,市场对流动性的饥渴,迅速催热了围绕大宗商品的各种融资“创新”。从利用信用证做虚假贸易融资,到融资铜仓单的重复质押,大宗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结合显得局促而偏激,但却从侧面反映了现金流和物流对彼此的急切需求。自贸区提出发展仓单质押融资市场,是激活大宗商品物流的一个重要出路,贸易商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有把货卖出去才能获得周转资金,放在仓库里的货同样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个做法是监管部门积极鼓励的。
三、企业的机遇:平台的竞争
市场生态的变化,会倒逼企业商业模式的调整。与以往死磕下游的经营逻辑相比,在现货与期货、货物与金融相互交织的市场网络中挖掘新的商机,虽然听起来发展空间相当诱人,但难度着实不小,竞争也会很激烈。相关贸易企业的竞争将是商业平台的竞争,目前看来,商业模式平台化的过程至少会出现两类趋势。
一个是集聚式平台的竞争,整合多种业务功能,尽可能覆盖用户的各种需求。在网状的市场生态里,影响贸易利润的不确定性会更多,市场机会与风险的切换也会更快,一家能够同时提供价格信息、需求撮合、交易担保等多项服务的平台性企业,与单纯做上述任一类业务的企业相比,显然更容易培养用户的粘性。
另一个是发散式平台的争夺,也就是给外部的各类市场主体牵线搭桥。比如,在仓单质押融资业务上,贸易企业有融资需求,银行也看好此类中间业务的创新,仓储公司更想分一杯羹,但具体到每一笔业务能否成交,却有很多要求。其中,银行担心被押货物价值缩水,导致借款人宁愿放弃货物、却不愿赎回货权,最终形成坏账,但银行自身却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监测大量细分品种的价格风险,而且如果融资方当真违约,如何尽快找到买家,将手中的货物变现,才是真正头疼的事。而银行遇到的这些业务瓶颈,都恰好是专业的交易服务企业擅长的,包括货物价格的评估预测、买卖机会的发现等;对于那些想要借助货物实现融资的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资质较弱的企业来说,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够得上银行的门槛,但经由平台性企业的信用支持,融资成功的概率却会明显上升;另外,市场规模扩大了,仓储公司才可能享受规模效应,降低协助监管的单位成本。总之,帮助各方完成需求的精准对接,就是这类平台的价值所在。
■胡文娟(上海易贸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经理)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