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港剧之敌

港剧之敌

2013-12-10 15:58:43 来源:长江商报

■ 菁城子

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对电视剧《冲上云霄II》开出10万港币罚单,港人没什么反应。从这点足可预测港剧前途不妙。

该局称接到投诉,称剧中几个饮料和相机品牌的出现“场面令人觉得牵强、干扰观赏趣味,同时也没有剧情编辑上的需要”。暂且不说这种评判有多少主观成份,即便确实是生硬的植入性广告,“观赏趣味”以何人为准,“编辑上的需要”又依据何种准则呢?消费者不愿看带有植入广告的节目,可以拿遥控器换台。

我的看法是:广告管制是政府在替观众决定电视口味,让制片人无所适从,同时断绝电视行业收入。从长期看,电视业将趋向萎靡。

“广告植入”从广义上说非常模糊。自有电视以来,很多画面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广告。尤其现代都市剧,故事立足的一切都难逃嫌疑。一部《庐山恋》,基本就是带情节的风景片;一部《手机》就把移动通讯推给亿万观众。香港时装剧中男男女女的生活,哪一样离得开商品展示?有人说,为何非得出现品牌?很多电视画面因此刻意回避品牌标签。不过这是不真实的。电视剧《金婚》因出现“金龙鱼”饱受指摘——批评人士会把生活用品的商标全部撕掉吗?

很多人接受明示的带“广告”字样的广告,却不能接受“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觉得受到了欺骗: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广告就是广告,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事实上广告“真假不分”地渗入电视剧,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纯粹广告”的监管加强。

出于“保护电视观众看电视的体验”,剧集之间的广告时段被大量压缩。电视剧制作人要拉投资,电视台要吃饭,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广告加进来。除非取消商业电视,否则不可能消灭广告。在一些电视剧中,有些广告植入确实生硬唐突,不过,能够理解背后博弈的艰难。最近几天,一厂商因拖欠“广告植入费”被告上法庭,他们则大倒苦水,“我们花了40万元,只换来女主角一句带过,连名称都没说全”。其实另一方也被骂惨了。

内地就要幸运得多,因为没有明确禁止植入式广告。否则,《奋斗》《蜗居》《爱情公寓》这些作品可能无缘和观众见面。2013年电影行业植入广告收入达到10.2亿,冯小刚贺岁喜剧的植入广告收入超过8000万元。新广告形式给了商业电影有力的资金支持——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机会。

《冲上云霄II》里的“植入式广告”惹人注意,至少反映一个事实:电视剧制作的资金来源困难,片方才会冒着争议风险,强行保留剧中广告。在电视市场,广告收入是片方和电视台很大一项收入。这个渠道如果被堵上,将来港剧资金来源不免要捉襟见肘。

如果内地在广告环境继续保持相对宽松,会有更多香港电视人来内地淘金。将来若有港剧老粉感叹“港剧已死”时,请先不要怪罪内地竞争。港剧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管制之手。
    (作者系北京媒体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