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说到宏观经济和大数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GDP,实际上,真正的关键先生是就业数据。12月6日,美国公布了最新的就业数据,11月新增非农就业20.3万人,失业率降至7%。超预期的就业数据一出,美股结束五连跌,上涨超过1%。
就业数据的关键性不仅体现在市场行为,还体现在政策行为。现在,失业率被大部分欧美政策制定者视作一个“扳机变量”,只要就业数据改善幅度尚未达到“触发门槛”,重大的政策转向就不会发生。
为什么就业数据比增长数据更重要?原因有四:第一,就业数据是增长数据的验证码。经济学有一个经典的“奥肯定理”,说的是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经验上的反向关系,这其间的道理似乎不言自明,好增长天然会带来高就业。但随着经济世界变得愈发诡谲,人们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伴随着就业改善,奥肯定理很多时候是不成立的。这个时候,就业数据就起到了检验增长质量的重要作用。
第二,就业数据比增长数据及时。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时代,“过去”已在媒体轰炸过程中被市场所熟识,人们更关心的是“未来会怎样”。越及时、越丰富的数据,包含越多、越形象的先行信息,越具有参考价值。一般而言,增长数据是按季度公布的,能在季度结束一个月左右统计出来就算不错了;而就业数据的频率要快很多,月度数据基本在该月结束一周左右就能公布出来,甚至还可以有周数据。
第三,就业数据比增长数据简单。简单为美,就经济内涵而言,就业数据比增长数据更一目了然,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新增加了多少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各是哪些行业提供的,有多少劳动者刚失去工作,有多少劳动者不打算再工作,有多少人在做临时工,有多少人在做兼职,这些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分布又是怎样,这些问题都有专门的就业数据予以表征。但增长数据显然要复杂很多,消费、投资、进出口和政府支出,这些增长引擎各自对增长做出了多少贡献,这看上去并不是一个易于被普通民众感知和理解的问题,但增长数据会试图给出解答。越复杂、越抽象的经济内涵,越难以统计,美国统计就业数据,采用的是家庭调查和企业调查,这两种统计方法都简单直白,且都与微观个体直接相关,并可以相互印证。而经济增长统计所涉及的环节和过程要复杂很多,微观个体,特别是家庭在其中的直接参与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增长数据相比就业数据更缺少微观基础。
第四,就业数据比增长数据更容易证伪。数据真实性是市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人把这个问题视作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但根源上看,这是一个技术问题。统计机构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否有维护数据真实公正的强烈主观诉求,是否能够长期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数据本身能否形成内在的“证伪机制”。一个简单的常识是,越简单、越易于理解、越具有微观基础的数据,越容易被证伪,从常识出发,就业数据就比增长数据更具有“亲民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发达国家数据体系看,就业数据相比增长数据更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内在约束性。在一个丰富、有体系、有细节的“大数据矩阵”面前,市场不会仅仅根据某一个或几个“核心数据”的表现来做出判断。而且,即便统计机构出现道德风险问题,数据之间的印证也很容易让其暴露。因此,数据公正性不需要道德约束,靠制度约束就能得到基本保障,金融市场和政策制定者以这些数据为行为“风向标”也就不失理性。
据《上海经济评论》
■ 程实(经济学者)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