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小企业老板另辟蹊径进攻千亿“补路”市场

小企业老板另辟蹊径进攻千亿“补路”市场

2013-12-12 03:00:06 来源:长江商报

郑明。本报记者 徐楚云 摄

长江商报消息 从代理国际品牌到自主研发并升级“马路创可贴”

“以往的市政维护几乎是由大型企业和国企一手包揽,与中小企业几乎无缘,政策放开之后,国内真正做道路养护行业的民营企业才刚刚起步。”昨日,武汉市迪睿道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明表示,随着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放开,自己的产品“马路创可贴”正接到越来越多的政府订单。

昨日,记者见到郑明时,他刚完成江西一个政府采购的道路裂缝处理项目回武汉,正在和技术部商量如何落实明年的研发任务。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他更坚定了科技型企业的定位。“由于这几年重视了研发和知识产权,获得了一些专利。从今年开始,企业的研发已经开始获得科技部门的扶持,能感受到政府对我们中小企业的重视。”郑明表示,他正在加大投入,对“马路创可贴”等一系列道路养护产品进行升级。

本报记者 郑玮

■商机

盯上不被看重的道路养护领域

1998年郑明任武汉市外贸公司业务科长,2000年下海闯深圳,在一家交通设施公司任外贸部经理时,他帮公司拿到一笔世界五百强企业道路修补产品国内代理权,他发现,在交通设备和大型项目已成红海时,国内的道路修补养护却仍是一片蓝海。

“道路交通行业都是大额投入,动辄上千万元的资金流动,一些大型企业和国企都在寻找大项目,而道路养护领域,因总量小、利润少并不被看重,成为市场空白点。”郑明分析,国企都在捡西瓜,自己为何不试试捡芝麻?芝麻积少成多,也能成为细分行业里的老大。

2004年,郑明辞职回汉,创立了一家道路设备销售公司,因没有研发团队,只能先从国外的道路养护设备代理做起。

郑明回忆,当时道路养护设备和材料的市场尚未成熟,政府和施工单位的改进意识不足,遇到道路受损问题,很多地方都是采取传统陈旧的处理办法,“比如裂缝,总是等到裂缝变成坑凼了才处理,一挖一补,一平方米的费用就达到了400—500元,而如果在裂缝阶段先介入处理,一米裂缝才20元左右”。

但当他公司的业务员去推广产品时,因对新产品新技术不了解,一些单位并不买账。加之资金紧,公司生意惨淡,年销售额仅有50万,“当时我给自己开的工资只有1000元,还不到在深圳拿的零头,最困难的时候亏得只剩下2万块了。”

后来,郑明又尝试引进了美国道路密封胶、开槽机、灌缝机等产品的知名品牌,获得在武汉乃至中部地区的独家代理权,加上武汉和周边城市的高质量道路越来越多,对道路修补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郑明代理的产品,开始慢慢站稳脚跟。

■创新

自创“马路创可贴” 夺回市场主导权

随着高速公路网在全国大面积铺开,仅高速道路养护一块,全国的市场前景已超过千亿,还不包括市政养护,仅武汉市一年就需灌补裂缝数十万米,郑明开始琢磨自创产品,获得市场主导权。

他拿出创业比赛奖金,和朋友合伙研究道路坑槽修补技术。试验屡屡失败,郑明并没有放弃,他又转向沥青道路裂缝贴缝带的研制,这次他获得了成功。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贴缝胶多为块状,在填补道路裂缝时,必须用专门设备高温熔化,操作不便且造价高。且需要开槽带来大量扬尘。而他把贴缝胶制成带状,仅2毫米厚,还可根据裂缝尺寸制成3—30厘米宽不等,只需用小喷枪加热即可,使用简单,成本低廉,被形象地称为“马路创可贴”。 尤其是,该系列产品无需开槽,从而以无尘无损的工艺,有效地应对了雾霾天气里的道路养护。

郑明在成都、广东等地的高速上进行试验,反响很好,而在武汉市内,郑明已接到包括武汉经开区在内的超百万元的裂缝处理订单,“随着环境污染严重,政府也越来越认同我们的无尘创可贴”。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个省市的道路裂缝,用上了他的“马路创可贴”。

■升级

首创锯片式开槽机独家引进嵌缝条

在创业初期,因为贪大冒进,郑明有一次凑足60万元,一口气进了三个货柜的灌缝胶。结果等到2004年4月到货时,国内开始了一系列经济宏观调控,波及到了公路养护,产品几乎卖不动。

现在的郑明希望每一步都要走得更为稳妥,将精力重点放在产品的品质更新上面,而政府和银行开始对该项目的重视,也让郑明更有信心。湖北银行给他的公司放了贷款,科技部门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借着科技支持的东风,目前,郑明正按照市场客户的需求,升级产品,完成各种型号和规格的“马路创可贴”,并进一步研发其他养护产品,拓展市场范围。

公司还首创了锯片式开槽机,独家引进了嵌缝条,打破了行业内裂缝处理宽度不能超过1.2厘米的惯例。如今,郑明的公司已是全国灌缝工艺最全、技艺最高超的“马路医生”。不少外地客户专程找到郑明,要做“马路创可贴”的分销商、代理其研发的产品。

郑明坦言,硬件方面发展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公司业务拓展和产品升级,他发现,道路养护的人才奇缺,基本上没有专业人才可用,技术突破就成为瓶颈,他呼吁,可设立针对该市场领域的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毕竟,国内的道路养护行业才刚刚起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