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拿破仑战争彻底摧毁了阿姆斯特丹的主导地位,从此,阿姆斯特丹一蹶不振,沦为欧洲二流金融中心。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金融城依然是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纳粹德国的炸弹可以摧毁伦敦金融城的建筑,却没有消灭英国的金融实力。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元霸权的确立,当然,英镑与美元的正式交班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
一、一战终结伦敦金融霸权
1914年7月31日,伦敦证券交易所停止了交易活动。几个小时之后,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关门大吉了。一战的爆发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此前人们都认为经济贸易的高度依赖使得战争变得不可想象。当各个大国被裹挟进入战场之后,金融市场的恐慌可想而知。如此之多的汇票需要贴现,而伦敦金融城根本没有足够的现金应对。为了避免信贷体系的崩溃,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部以及商业银行体系联手干预,同时颁布法令允许贷款延迟还款。一场信贷崩溃得以避免。
战争开始的一段时间,人们还没有适应战争的状态,毕竟欧洲已经将近100年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从19世纪晚期确立的金本位制度崩溃了,包括英国在内,各国都暂停金本位制度,商业信贷的网络趋于萎缩,处于大战状态之中的违约和冻结措施使得金融网络出现了严重的破损。融资的主体从商业机构变成了政府,政府间债务膨胀。金融机构通过帮助政府融资获得高额利润,而商业信贷市场则被挤压。战争与债务相伴相随,政府债券成为证券交易中的主要对象。为了让战争机器运转下去,英国将大量的海外资产出售了,而美国正好接盘,在战争期间,美国不仅还清了对英国的各种债务,而且还成了英国的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伦敦从资本输出中心变成了借款中心,而纽约则恰恰相反,从外国资本与美国经济的中介变成了外国的融资中心。在英国的大借款中,摩根财团崛起了,它是英国在华尔街的代理人,在美国市场销售英国政府债券,可以提取至少1%的佣金,在为英国政府融资的过程中,摩根至少营利3000万美元。在一战之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纽约成为国际融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纽约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一战结束之后,纽约的风头压过伦敦金融城,但是伦敦金融城并未就此陨落了,但是它独一无二的地位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了。伦敦金融城要恢复战前的地位面临着难题。首先是英国经济的衰落,出口减少,多年来积累的海外资产已经变成了沉重的债务。战争结束之后,英国首要的问题是恢复英镑的可兑换性,回到金本位的轨道上来。
如何回到金本位的确是个难题,就英国的经济而言,英镑显然不能按照战前的价格进行兑换,对英镑进行贬值是比较现实的政策。如果英镑贬值了,那么英镑的声誉就受损,伦敦金融城恢复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路途就会更加曲折。从此之后,英国一直面临着英镑与英国经济之间的选择,最终伦敦金融城的利益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英镑以战前的汇率水平回到金本位。
伦敦金融城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客户网络使之在战后得以快速恢复,伦敦依然是票据承兑的中心,但是纽约的股票市场、巨型银行体系标志着伦敦金融城一枝独秀的时代终结了。
二、货币的战国时代
巴黎和会对德国做出了严厉的惩罚,赔偿的额度相当于德国3年的GDP。众所周知,德国人对于赔款是非常不情愿的,1923年法国军队占领鲁尔区,恶性通胀使德国马克事实上崩溃。最终美国出面提出了道威斯计划,向德国提供贷款担保,才使得赔款计划得以进行下去。也就是说,一战之后美国金融界事实上已经登上权力的舞台,欧洲金融秩序的维持需要美国人出面。
在上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处于战后恢复之中,尤其是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开始了长期的执政生涯,他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本杰明·斯特朗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货币外交也成为各国央行协调政策的重要领域。美国的信贷保持了各国政府间债务关系的运转,但是短期资本却大量地流向美国,这是因为纽约的股票市场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更高的盈利空间。通用汽车等新兴工业股票、公共事业股票受到追捧。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盘为上世纪20年代的繁荣画上了休止符。股市的“黑色星期二”只是这场大萧条的开始,虽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出手干预,暂时稳定了市场。
美国股市的下跌引发了国际市场的反应,尤其是依赖美国信贷的德国、奥地利等国出现了银行破产潮。就像2009年的欧债危机一样,伦敦的票据市场大幅度萎缩,英镑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1931年9月21日,英国政府停止了英镑对黄金的兑换,对主要货币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英镑贬值破坏了伦敦金融城的根基,同时也让世界货币体系进入了“战国时代”。各国退出金本位制度,大国开始组建自己的货币区,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成三足鼎立之势。
英镑、法郎、美元采取了竞相贬值的政策,以邻为壑成为各国的选择。英国将英联邦成员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拉入英镑区,实施帝国特惠制,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封闭的贸易集团。大英帝国的政治特权为捍卫英镑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期间,美国一直千方百计地拆除大英帝国的特惠制度。
二战又一次使美国成为巨额融资中心,通过租借的形式为同盟国提供了援助。累计金额达到500亿美元,其中三分二流向了英国,与之相关的是,美国的公共债务规模从1941年的480亿美元飙升到2600亿美元,美国公众手中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通过政府举债的形式,美国的生产力得以迸发,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强化了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权力,而等到战争结束之后,财经高官们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就可以勾画战后的世界秩序。两次世界大战也摧毁了私人银行的主导权,财政部、央行成为世界金融秩序的主角。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