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迈进“2元时代”为时不远
据新华社电 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袋装奶从1元涨到1.4元,用了足足3年时间;而从1.4元涨到1.8元,仅仅用了3个月。奶价迈进“2元时代”已为时不远。
一杯奶到底需要多少钱?奶价飙升的背后有没有“虚高”的成分?近日,记者走访了牛奶主产区,被采访的企业和行内专家认为,如果剔除乳制品弹性较大的成本,我国乳业至少有三成以上的降价空间。
1 生鲜乳价格翻了一倍
我国生鲜乳价格已经由2007年的2.25元/公斤快速上涨至今年的4.5元/公斤,翻了一倍,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左右,奶价之高排世界第四位。
饲草:
我国8个月进口苜蓿43.58万吨
苜蓿是提升生鲜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苜蓿质量低于进口苜蓿,伊利、飞鹤等大型乳企所用苜蓿中的进口苜蓿比例高达90%。今年1至8月份,我国已进口苜蓿43.58万吨。
用地:多数新建的牧场都没有配备用地
每饲养一头奶牛,需要配备3至5亩地种植青储等,才能基本实现草料自足。
而实际情况是,多数新建的牧场都没有配备用地。
人工:人均仅养殖20到30头牛
■观点
解决饲草等三个问题
原料奶价格至少能下降10%
据部分专家估算,如果能解决饲草、用地、人工三个问题,我国原料奶价格至少能下降10%。
2 检测费用
一杯奶有899项指标检测
原料奶价格虽然偏高,但还占不到成品牛奶价格的一半,加工流通环节的成本还要更高。受访乳企普遍反映,过多、过频的检测是中间环节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指标:一杯奶有899项指标检测
以某乳业集团为例,2012年一杯奶从生鲜乳到成品出厂,需要完成的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899项。
项目:“事后控制”起不到检测作用
在检测项目方面,原奶检测中重金属、黄曲霉M1、农药残留、三聚氰胺等指标因为检验时间较长,企业为保障牛奶新鲜度,采用先生产、再检验的方法,而这样的“事后控制”起不到检测应有的作用,与生产实际不符。
费用:检测费用是发达国家10倍左右
2008年
我国乳企的检测费已是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2012年单吨牛奶检测费用已是2008年时的4到5倍。
2012年
部分企业表示,检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由1%左右提升至近10%。
3 流通成本上升至50%
奶成品批发价130元,进了超市就卖218元,提价幅度67%,这是某款国产奶粉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实际销售情况。
部分乳业公司产品的流通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上升至40%至50%。
“进店费”
节庆费、店庆费、修缮费、广告费、进货返利、新店开业赞助费、配送费、合同续签费等十几种费用,甚至超市工作人员的胸牌费、服装费也要供货商买单。
对民族品牌收费高
一家大型乳企反映,卖场、商超对民族品牌收费高的不平等现象,也导致了国产奶价居高不下。
例如,某在华外资超市系统中,在奶粉的合同费用上,洋品牌合同返利为8%,国内品牌却高达22%。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