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是合父子三人之力的佳作,哥哥彼得·希夫是全球两三个成功预测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人之一。该书用简单易懂的寓言讲述了美国经济史,剖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几个核心经济学概念。
从前有片海,海上有座岛,岛上有三位捕鱼者。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用手捉鱼,从早忙到晚也只能捉到一条,勉强一天的口粮。艾伯不甘心一辈子只能这样活,他想有几件更好更时尚的棕榈叶衣服,想住的条件好一点……但每天只能忙着捕鱼糊口,梦想又如何能够实现?一天仰望星空,他突然想出一个好主意:造渔网。第二天,他饿了一天肚子,终于造出了一只,一天可以捕两条鱼。同伴见此也模仿做出了渔网,这样,小岛上的几位居民终于可以比原来多吃一些鱼了,也开始有了储蓄(鱼干)。有了储蓄,他们就可以不再挨饿地改进捕鱼工具,所捕到的鱼越来越多,储蓄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可以从事其他活动。于是岛上有了服装公司,有了交通公司,出现了银行业,也吸引来了移民,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这里告诉世人一条清晰深湛的经济学原理: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消费。三位捕鱼者之所以消费增加,从一天只能吃到一条鱼,到能吃到更多鱼,是因为经济增长了。而经济增长是因为找到了生产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渔网)。后来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也都离不开工具、资本以及创新,——这些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说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是不折不扣的错误。每天能捉到两条鱼时,若误以为单单增加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把两条鱼都吃掉,会发现每天的产出全都消费掉了,不会再有什么积累,生活又回到从前,每天只是用手捉鱼。
还有一个人叫达斯,他造独木舟,开始需要4天,成本8条鱼,售价9条鱼,但很多人买不起。于是他用自己的储蓄发明了一件造舟工具。有了工具之后,造一条独木舟只需2天,成本4条鱼,售价降为6条鱼。售价虽然降低,但每卖出一条独木舟反而得到更多的利润,达斯自己受益,岛民也受益。由于分工和创新,生产效率必然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不仅独木舟,其他行业产品的价格也一样会随着生产率提高而下降。如果货币供应稳定,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价格下降,通货紧缩是个必然的趋势。为什么各国打死也不愿意物价下降,硬要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发展之大敌呢?假使某天突然人们变得不愿消费,出现了所谓通货紧缩,一定是别的地方出问题了,而不会是消费,因为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而且,人们不愿意消费,刺激需求的最好办法不就是让物价自然下降吗?
当人们不再认为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围绕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制定,政府干预利率和信贷,不断制造通货膨胀,经济开始从繁荣走向崩溃。书中的美索尼亚国在房贷危机后,仍然继续推行经济扩张政策,扩大赤字与增加信贷,终于走到经济崩溃边缘;而一直以实物换美索尼亚国纸币的中岛帝国最后幡然醒悟:以前只知省吃俭用,为美索尼亚国提供储蓄,自己得不到多少好处,还引入了通胀,决定将积存N年的纸币换回真正的实物,也不再为了出口而出口,生活水平开始越来越高。
■冯冠军(烟台大学经管学院教师)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