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走出媒治困境需培植第三种力量

走出媒治困境需培植第三种力量

2013-12-18 01:42:1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013年即将结束,然而,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仍一直没有结果,成为“悬案”。新华社记者梳理盘点了几个焦点性“悬案”,包括河南义昌大桥垮塌事件、湖南“镉大米”事件、王林非法行医事件、陕西富平拐卖婴儿案、北京“最牛违建”、张艺谋超生事件。

每到年底,媒体都会对“烂尾新闻”进行盘点。尽管呈现的案例只是众多悬案中的一部分,但作为一种周期性的议程设置,它能够体现出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在监督上的态度;而且,对淡出舆论视野的热点事件的回顾,也是在敦促事件的进一步解决。

但“烂尾新闻”的盘点在媒介议程设置中的固定化,说明社会治理对于媒治模式依赖过深。矛盾与冲突的多发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特点,媒体肩负着重大使命。但媒体并不能全方位无死角地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每个角落,这也正是媒治的困境。基于此,在一些关注度很高的公共事件中,地方的应对体现出利用媒治困境的技巧性,比如将热点事件选择在媒体活动相对冷淡的周末或午夜发布,或者在新的热点事件发生后选择冷处理。如何走出媒治困境,考验的并不单是媒体,而更是政府管理社会的思维模式。

对于热点事件尤其是涉及权力丑闻的事件,政府部门在应对上多倾向于冷处理。对那些相对敏感的热点事件而言,政府及时应对处理的动力,往往得自于不能拒绝的外在力量的敦促。完善的社会监督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能够基于一种密不透风的监督视野,对社会治理中的拖延怠慢予以鞭策。而媒体的运作,只是这种社会监督中的环节之一。

新闻烂尾,本质上依旧是个权力监督的老问题。在精细化的现代分工之下,现代社会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机器;权力所及之处,也是社会监督需要建立的地方,而靠整合新闻热点安身的媒体往往力有不逮。所以,历年盘点的新闻事件背后,有大量的成不了新闻的“烂尾事件”。以关注度为门槛,这部分“烂尾事件”被舆论和媒体的筛子所淘汰,但它依然代表了转型期的某种矛盾和冲突,甚至是种更加普遍、离大众日常生活更近的矛盾冲突。对此,社会治理不可能予以回避。

关注“烂尾新闻”,更要关注成不了新闻的“烂尾事件”。显然,常态化的热点事件信息公开机制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谁来关注?或许也不必悲观。基于权利意识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诉求,已经体现出公民在社会治理上的主动性。媒体之外,社会监督的发达更体现为公民监督以及社会组织的监督的强大。比如,在一些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NGO遍布各个行业各个地域,对政府的监督也日趋全方位。作为第三种力量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上释放出强大的能量,贡献良多。

目前国内社会组织的藩篱正在逐步剥离,但社会组织的生存还面临着不小的掣肘,尤其在攸关权力监督方面,社会的监督力量还不能真正集结起来。但无论如何,在走出媒治困境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对第三种力量的监督的依赖,将成为趋势。显然,要创造出利于监督的环境,对社会组织的进一步松绑必不可少。

■本报评论员熊志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