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霸权地位,权力分流到美国与苏联两个洲际大国那里。美苏冷战又切割了世界市场的空间,美国也就成为西方阵营中的当然领袖,英法德等欧洲大国几乎没有任何反抗地接受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正式确立了美元霸权地位,而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成为欧洲和日本经济重建的基础,美元国际化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实现了。美元霸权的美好时光维持了近二十年,直到六十年之后,美元霸权变成了美元麻烦。
一、凯恩斯VS怀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英美两国就在谋划战后的新秩序。对于美国来说,除了帮助盟国打败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之外,还要确立在战后秩序的主导地位。美国对英国的帝国特惠制大为不满,借着战争的“契机”瓦解帝国特惠制,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上发表的《大西洋宪章》中将自由贸易写入其中,意图很明显,美国商品可以自由进入大英帝国。
战后新的经济秩序需要更加清晰的勾画,英国政府找到了声名卓著的凯恩斯来筹划战后的新秩序。大萧条刺激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凯恩斯正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很快,凯恩斯就提出了战后新的货币制度框架。简单地说,他希望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中央银行,也就是清算同盟,每个国家都有信贷额度,可以用这些信贷额度来进口商品。每个国家最好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如果持续处于贸易顺差状态,就要把一定的信贷额度和外币上缴给清算同盟。
显然,凯恩斯的方案是为英国量身定做的,因为英国很早之前就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而美国出口处于膨胀之中,而对英镑地位最大的挑战来自美国,对贸易顺差国的惩罚也就是遏制美国的对外出口。
凯恩斯将自己的宏观经济学应用到国际经济的治理之中,显然,他高估了经济学的“魅力”,国际经济秩序本身更是实力的产物。大英帝国已经无可奈何地衰落了,仅仅凯恩斯的一纸空文根本无法制服美国。与凯恩斯进行谈判的是美国的怀特,他虽然没有凯恩斯的名气大,但是对国际经济也是非常熟悉,他提出的方案基本上否定了凯恩斯的构想。凯恩斯的清算同盟被稳定基金取代了,而凯恩斯提出的16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也瘦身为50亿美元。
怀特方案当然是服务于美国的经济,美国在战争中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为了军需而膨胀的生产能力需要市场来释放,如果顺差被惩罚,美国岂不是成了把商品和金钱同时送给别人的大傻瓜了?
凯恩斯方案与怀特方案之间的分歧是一个衰落的货币霸权国与一个即将“登基”的货币霸权之间的博弈。凯恩斯的智慧与能力不容怀疑,但是毕竟英国的实力已经不再,最终还是英国人做了妥协,稳定基金的额度最后被定在85亿美元,而美国的出资额是20多亿美元,几乎是怀特方案的翻版。
怀特方案后来被拿到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讨论,也就变成了战后新经济秩序的基础。美元而不是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基石。美元变得与黄金一样好,而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的总量要超过美国。但是这主要是因为战时英国以英镑从印度等英联邦国家大量进口军需品。这些国家手握英镑,但是已经对英镑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因为英国的对外负债已经达到150亿美元,六倍于英国的黄金和外币储备。
二、美元援助与美元国际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政策。同时在汇率政策上采取“可调整钉住汇率机制”,汇率浮动范围不能超过1%,如果超过1%需要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现了对国际资本的管制,此前资本大进大出造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同时要求在经常项目尽快实现可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货币秩序,但是与金本位所代表的货币秩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区别。金本位制度之所以维系下去一个自动调节的机制,是通过提高或者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来引导资本进出。但是提高贴现率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牺牲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这种政策在二战之后根本行不通了。劳工阶层以及左翼政党的崛起,使得这种牺牲就业率的货币政策没有了市场,国际收支不平衡怎么办呢?只有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运转的前提是欧洲各国能够有出口能力,获得美元资金。但是战后各国一片瓦砾,国民经济处于破产状态,连食品供应都成问题。美国的设想是限期让各国实现经常账户可兑换,美元体制运转打开通道,1946年美国以提供贷款来“诱使”英国实现经常账户可兑换。
1947年7月15日,英国贸然开放了经常账户,出人意料的是英国的外汇储备大量流失,英国政府不得不在5周之后重新进行管制。英国的窘境让美国意识到需要对欧洲盟国进行援助。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了援助的构想。对欧洲国家进行了130亿美元的援助,为欧洲国家购买原材料提供美元资助,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生产和出口能力。
美元援助也扩大了美元的流通范围,实现了美元的国际化。现在美元区已经覆盖了英镑区与法郎区,手持英镑储备的国家一有机会就会将储备转换为美元。以援助的形式实现国际化,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美国的经验几乎不可复制,因为当时欧洲国家除了接受美元援助之外没有别的选择。各国或者通过进口管制或者实行货币贬值,到上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了战后重建,手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美元外汇储备。
美元走出去了,但是问题也随着而来。由于实行“双挂钩”的政策,美元外汇储备可以转化为黄金,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难题:美元的供给是有弹性的,但是黄金的供给是不确定的。
比利时出生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1947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美元霸权要想维持下去就必须作为美元的供应国,而资本管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向世界提供美元,随着其他国家的复兴和贸易量的增加,美元需求也水涨船高。美国需要不断地增加赤字,美国向他国提供的美元其实是一笔债务,而且美国承诺这笔债务可以用黄金来支付。但是当美国的对外负债超过了其黄金储备的时候,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承诺就会受到质疑,人们就可能会抛售美元。
1960年,美国的货币性负债首次超过本国的黄金储备。而1959年的时候各国恢复了经常账户可兑换,资本流动的大门被打开。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元霸权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问题。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