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尼克松冲击与美元霸权护持

尼克松冲击与美元霸权护持

2013-12-25 02:47:3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1960年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宣誓就职之前就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以应对美元霸权的危机。此后十年美国为了维持美元—黄金本位而焦头烂额,不断恐吓盟友不能将美元换成黄金。随着美国经济相对实力的下降以及越南战争的巨大开支,美元贬值在所难免,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美国头上的紧箍咒。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切断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终结了美元—黄金本位。此后国际市场风云变换,1979年,保罗·沃尔克执掌美联储,强势美元时代来临,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在浮动汇率时代得以巩固。

一、漏洞百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60年肯尼迪召集的美元问题研究小组成员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特里芬,因为美元此时深受“特里芬困境”的折磨。特里芬提出的建议就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当年凯恩斯提出的班柯综合储备单位,以减轻美元的压力。但是特里芬的见解被认为是书生之见,因为他触动了美元霸权的核心利益,如果班柯取代美元成为储备单位,那美元霸权还能存在吗?美国政府还是想修补这个漏洞百出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维持美元在这个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

肯尼迪总统挑选的财长是道格拉斯·狄龙,此公是投资银行狄龙—里德公司的前董事长,也是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曾经是艾森豪威尔在1952年竞选期间的主要捐助人,在艾森豪威尔内阁先后出任驻法大使和主管经济问题的副国务卿。肯尼迪之所以跨党挑选财长,原因在于狄龙可以平息市场的忧虑,狄龙是有投资银行经验的“圈内人”。狄龙的美元霸权护持政策还是以堵为主,采取的措施不外乎让外国政府承担美国驻军的军费,以税收和管制政策支持美元,防止欧洲国家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但是仅仅依靠管制无法堵住市场的漏洞,各国对美元的信心越来越脆弱,随着越战的升级,军费开始越来越多。此外,美国还增加了国内的福利开支,赤字不断攀升,种种因素都在导致一个结果——美元贬值。

美元贬值意味着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要遭受黄金的损失。因为理论上美元都可以换成黄金,如果不在美元贬值之前进行兑换,就是傻瓜。此前,美国与欧洲盟国组建了一个黄金池,以保持黄金与美元的固定价格,但是这一机制还是无法抚平市场的焦虑。1967年财政部长们达成了一项协议,授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名为特别提款权的记账请求权来补充黄金和美元的储备,特别提款权(SDR)原先的名字叫储备提款权,但是法国要求换一下名称,以强调它只是贷款而非货币。特别提款权与黄金挂钩,其价值相当于1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各成员国借款权将这一的储备单位分给成员国,IMF定期发行特别提款权,提供额外的储备。SDR 出现之后,人们以为找到了破解“特里芬困境”的法宝,但是SDR也有问题:它只能用于政府间交易,不能用于私人机构的交易。同时IMF要发行SDR需要85%以上的投票权同意,这项规定是法国人要求加进去的,欧洲有超过15%的投票权,可以否决SDR的发行,以SDR稀释了美国的债务。种种掣肘影响了SDR发挥作用,直到1970年1月,SDR才开始运转,但不足以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窘境。

各国积累的美元储备就像堤坝中的水一样,随时都有溃堤的风向。1967年11月,英镑贬值14%,对纸币的信心近乎崩溃。1968年美国财政部官员电告英国财政部要求他们关闭伦敦黄金交易市场,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半夜前往白金汉宫请求女王首肯。随后,美国召开紧急会议与没有退出黄金总库的国家进行商讨,最后意大利央行行长圭多·卡尔利提出一个为各方所接受的建议,即建立一个“双层级”的黄金市场,黄金交易被分为价格自由浮动的市场层级和各国央行以固定价格交易的官方层级。由此,各国央行就不用再向市场投入实际资源抑制黄金价格的上涨了,官方黄金价格被定在35美元/盎司。这种价格双轨制也同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各国政府以35美元的价格将美元储备转换为黄金,然后再将黄金在私人市场出售,岂不是更获利?如此倒来倒去,作为劣币的美元就把黄金给驱逐了。

二、尼克松冲击来临

1968年尼克松终于赢得了大选,他挑选的财长是前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此公是民主党人士,是前任总统约翰逊的密友,但是尼克松像肯尼迪一样挑选了跨党派的财长。康纳利并不擅长金融领域的议题,但是他却是一个很好的“打手”,替尼克松恐吓欧洲盟国,他的名言“美元是我们的,问题是你们的”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1971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的会议上,欧洲各国央行抵制康纳利,而内部不和的消息也引起了市场的波动。8月13日,英国将手中持有的美元换成黄金,这成了压垮美元黄金本位的最后一根稻草。同一天,尼克松总统及其总统经济顾问以及财政部官员前往戴维营别墅开会,这次会议正是要商讨美元的命运。如果美国要保持美元不贬值,那么就要忍受大量黄金流失、国内失业率攀升、贸易逆差、物价上涨的痛苦,尼克松政府决定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联系,对美元实行大幅度贬值,征收高额进口税,持续27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

尼克松冲击当然引起欧洲盟友的不满,基辛格到各国去灭火,并将货币与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果欧洲盟友“造**”,那只能让欧洲人自己保卫欧洲了。1971年12月,史密森学会会议上,欧洲盟国出奇地沉默。本来康纳利预计会听到盟友的抱怨之声,会议达成了史密森协定,将美元与黄金的价格从35美元/盎司调整为38美元/盎司。史密森协定并没有解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史密森协定难以缓解危机,美国《时代》周刊讥讽道:“只有香蕉共和国才会在14个月内两次贬值。”固定汇率制度已经难以维系下去,到1976年IMF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将浮动汇率的事实承认下来。奇怪的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冲击,1977年的国际储备中,有80%依然是美元。因为当时并没有哪一种货币可以取代美元,另外浮动汇率并不意味着汇率失序,各国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需要美元储备。另外,石油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石油输出国持有大量的美元储备。

如果美元屡屡贬值就会引起国际市场的恐慌,石油输出国开始讨论以另外一种货币替代美元,与此同时IMF的成员国考虑设立一个替代账户将手中的美元储备转变为SDR,其情形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如出一辙。这些替代性方案都不怎么可行,当时唯一可以与美元抗衡的是德国马克,但是德国是一个贸易型国家,国内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保持出口优势,马克不太欢迎外来资本的流入,以防止马克升值,马克在国际储备中占的份额不过只有15%。

1979年保罗·沃尔克执掌美联储,连续加息,实施强势美元政策,终结了市场对美元的怀疑,美元霸权在经历布雷顿森林体系动荡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