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科尔奈与中国国企改革

科尔奈与中国国企改革

2013-12-25 02:47:3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 梁秀峰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科尔奈的自传《思想的力量》今年五月在中国出版。科尔奈是上世纪80年代影响中国经济改革的启蒙者。他的自传使人们重新回想起8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

科尔奈出生于匈牙利,犹太人。作为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理论建树除了建立“反均衡论”,更具有影响力的是其对计划经济的深刻批评。1956年,科尔奈撰写《经济学管理的过度集中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深入分析和批判苏联式计划经济的学术著作。而其《短缺经济学》更是抨击计划经济的经典之作。科尔奈也以其《短缺经济学》为80年代国内知识界所熟知。

从“文革”中走出的中国人,对于商品短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无处不在的排队成为这个大国常见的社会景象。与此相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市场中玲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的商品冲击、吸引着中国人。科尔奈告诉中国人,商品短缺的根源来自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子”关系,计划经济下利润刺激的削弱、预算软约束、臃肿的官僚机构、对企业的大量的行政控制等是造成短缺经济的“罪魁祸首”。这套理论使人对于短缺经济有豁然开朗之感。“科尔奈热”席卷了整个中国经济界,他对短缺经济的解释构成了中国1980年代国企改革的理论基石。1986年,《短缺经济学》中文版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出现《短缺经济学》短缺。科尔奈为中译本写序说:“中国可能比匈牙利大一百倍。但是,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写匈牙利的,而是‘传统的’或‘经典的’社会主义的一般模式。”当科尔奈造访中国时,有市长、大学老师和经理不断告诉他,“我是您的小学生”。国家计委领导曾经主持会议,专门研讨与科尔奈 《短缺经济学》有关的问题。

时至今日,短缺经济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然而,科尔奈的国企软预算约束、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经营对于今日中国国企改革却并不过时。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被要求努力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而一旦企业盈利,管理者也能从中分享一定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管理者却不用担心企业亏损甚至负债累累,因为一旦企业陷入困境,政府断然不会坐视不理,相反会从预算中拨出紧急援助款项,或是由国有银行提供没有希望偿还的贷款,以类似的措施来挽救企业。这种预算软约束使得国企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中的理性主体。而从2008年开始的“国进民退”反映了行政垄断对于国企继续维持暴利的决定性意义。

因为对计划经济有着深刻的研究,80年代中国开启经济改革后,科尔奈成为我国经济决策者的座上宾,在学界也受到热捧。科尔奈曾经参加过对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具有深远意义的“巴山轮”会议,提出中国应该采取“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与后来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说法内涵接近。

科尔奈教授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国企只是过渡型,而非永久性的形态。更重要的事情是推动私营部门的发展,而不要利用特殊补贴、支持和免税政策等,人为地推动国有部门的扩展”。中国国企改革走到今天,预算软约束的根源仍然没有解决,其根源是国企改革尚没有建立其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民作为权力虚至的股东无法真正行使其权力,这是国企改革中难以绕过的难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