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土地托管 汉南“联姻”经开区

土地托管 汉南“联姻”经开区

2013-12-31 01:19:3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项目缺地,汉南区有地缺项目

在国家近年来对国土资源管理强调“促进节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并要求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益的当下,土地越发金贵。昨日,武汉市汉南区带着“土地”这份厚重的嫁妆,跟位于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完婚”。

“今天我们见证了一件大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南区正式‘联姻’。”武汉市市委书记阮成发在武汉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汉南区实施一体化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传达会上,做出上述“证婚词”。

根据《意见》,经湖北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实施一体化发展。保留汉南区整体建制,行政区划不变,功能不变,两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招商,实行一体化发展。新体制自2014年1月起正式运行。

会议还宣布,汉南区区委书记涂山峰兼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区长陈平兼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本报记者 翟莹 通讯员 祝天华 吴晖

六位一体争取3年内深度融合

开发区整体托管行政区,这开了武汉的“先河”。因此,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在会上,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领导体制一体化”的要求。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强调,合作双方要互赢,做到1+1>2的效果,“大开发区的规划要抓紧编制”。他还表示,托管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最终双方要形成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意见》也强调,汉南被托管后,该区整体建制保留,行政区划不变,功能不变,两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招商,实行一体化发展。

新体制自2014年1月起正式运行,逐步实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融为一体。区域内领导体制构架、机构部门设置、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方案,报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后依法实施。

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书记朱毅透露,目前两区领导已经商定成立了机构融合、重点项目推进、规划调整、财税等四个共同工作专班。做到全局“一盘棋”,使两区尽快实现融合,“争取1—3年实现深度融合”。

此外,《意见》还要求,通过两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沌阳新城、纱帽新城建设,打造产业兴盛、新城繁荣、配套完善、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实验区,使两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利于汉南发挥运用经开区产业优势

托管其它地方土地,这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已不是首例。

1993年,该区正式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当年实际规划控制总面积为90.7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用地为41.3平方公里。1996年托管蔡甸沌阳、沌口两街,2006年托管军山街,2010年托管汉阳黄金口产业园。

经过三次托管,目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区域达到202.7平方公里,在全国109个国家级开发区排名第五。作为“中国车都”,该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础,造成土地面积的单位产出不可能无限大,经济总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地面积成正比。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愈发感到来自土地缺乏的掣肘。“目前,我区仅存4.97平方公里可用地,难以支撑大项目落户。”该区相关负责人透露。

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截然不同的是,汉南区管辖面积287平方公里,人口16万。地广人稀,且房屋建筑少,动迁成本低,适合大面积开发。

与此同时,汉南生态实力雄厚,但在工业化方面仍不够,缺乏大项目的落地。阮成发表示,“经开区有项目没地,汉南有地没大项目。托管后可以迅速的缓解汉南区缺少大项目这个难题。”

《意见》也表示,此举有利于汉南区发挥和运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产业优势,突破经济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