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日元国际化的梦想

日元国际化的梦想

2014-01-03 01:30:2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将日元国际化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但是30年来,日元国际化只有形式,缺少实质。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日元并没有获得与之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地位。从东亚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日元基本失去了作为主导性货币的可能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日元国际化也就只是一个梦想了。

日元国际化的失败教训也折射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的内在缺陷,从贸易型国家向金融型国家的蜕变并非坦途,而是从制度到灵魂的一次革命。日元蹉跎三十年之后,并没有修成正果。

一、“广场协议”的阴谋论

1985年五个发达国家在广场饭店签署协议,日元对美元升值,此后日本经济出现泡沫,到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之中。因此,广场协议也被解读为美国对日本的货币战争,货币升值也就变成了一种阴谋。很多人将日元国际化的失败教训就归结到广场协议,事实上这种阴谋论色彩的解读并没有触摸到货币历史的脉动。如果所谓的“货币战争”如此简单,那么,没有广场协议日元就可以成功国际化了吗?

首先要看看日元为什么要升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出口无往不利,而美国的贸易逆差也是“突飞猛进”。当时流行的说法是美国的赤字增加是与日元低估有关系,因此必须调整日元与美元的汇率,以此抑制日本对美国出口。这样的说法在今天依然流行,也是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理由。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兑美元急剧升值,但是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依然在增加。就像金融学家麦金农所说的,以货币升值来抑制出口是一种谬误,美国的贸易赤字根源还在于国内储蓄率不足。另外,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贸易大国,这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1949年日元与美元的汇率被固定在360:1,钉住美元的政策为日元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汇率环境。

二战后,日本着力打造贸易型国家,推行贸易立国的战略。美国市场成为日本商品的主要集结地,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美国容忍了日本不对等的开放政策,日本市场对美国商品关闭或者限制,而日本商品可以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日元也开始了自由兑换,但是日本政府并不愿意让日元变成国际货币,因为日元的国际化与日本的出口战略是有矛盾的。国内的出口集团并不愿意看到日元升值,更不愿意看到日元汇率的波动。

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形成了稳固的联系,强政府与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是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秘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国内金融市场狭窄,结构单一,无法为日元的国际化提供一个庞大的金融市场。

1980年日本修订外汇管理法,对资本交易从原则禁止变成原则自由,取消居民对外提供日元贷款的限制,1984年日本发布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也就是说,在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国际化已经启动,日元国际化是日本政府的主动行为。广场协议之后,日本政府推动国内经济转型,以内需来支撑经济发展。1986年中曾根政府发布了刺激内需和扩大开放的报告。为了刺激内需,以及应对日元急剧升值带来的不平衡,日本银行从1986年1月开始下调利率,低利率的政策持续了三年之久,大量的货币被释放出来,国内金融市场、土地市场一片繁荣,泡沫不断积累。土地价格每年升值10%,走出去的海外日元也通过分支机构回流到日本,从香港中转回到日本的日元加入了泡沫的游戏之中。

广场协议在日元国际化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日本经济的泡沫也不能归咎于广场协议,更大程度上是跟日本贸易型国家的经济机构息息相关,缺少国际化的制度设计,没有一个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为日元国际化提供起跳板。

二、日元依然是附属货币

日本是美国的第二大债主,而加上其民间持有的美元债权,日本应该是拥有美元资产最多的国家。越是美国的债主,越要依附于美国,这岂不是咄咄怪事?如果在金本位时代,债权国应该成为货币的霸权国,如英国。但是自从尼克松冲击之后,国际货币去美元化成为潮流,美元成为世界的本位货币,而美元只是一种不可兑换为贵金属的票据。因此,美国通过债务向全球提供信用,美国拥有货币政策的主导权。

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成为美元外汇储备的资金池,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动摇美元霸权地位,反倒是美元货币体系的有力支撑。为什么呢?东亚各国之所以持有大量美元储备是因为信任美元,希望在危机时刻能够以这些储备化解资本外逃的危机,避免1997年的悲剧重演。除此之外,东亚国家希望用这些外汇储备能够保持汇率的稳定,为出口提供稳定的汇率环境,稳定汇率意味着兑美元的汇率稳定。因此,在东亚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稳定的汇率体系,美元不仅是主要的外汇资产,也是主要的“锚货币”。无论从结算、外汇储备还是债券市场份额,日元都在全球的比重都非常小,低于英镑的份额。

对于美元在东亚的主导地位,日本并不是没有想过反抗。1998年日本提出了新宫泽计划,希望整合亚洲货币体系,2000年东亚国家财长在泰国清迈提出了“清迈倡议”,建立货币互换机制,2009年又提出建立东亚地区的共同储备基金,但“清迈倡议”只是一种危机救助的机制,并没有成为常态的金融合作平台。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日元并没有成为地区货币;相反,各国采取了自我拯救的政策,不断增加美元外汇储备,东亚国家对美元的依赖有增无减。

对比美元和欧元,日元的国际化之路非常狭窄,美洲国家的美元化是以美国经济独大为基础的,而欧洲则试图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平衡的国家抱团取暖,抵御美元。而日元的国际化几乎是在半推半就中进行的,日本经济虽然在2010年前是东亚老大,但是日本并没有为东亚国家提供最终产品市场,东亚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还是在美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日本已经不可能在东亚独大了。另外,日元也很难在东亚形成一个日元货币圈,因为日本没法说服东亚国家日元要比美元更好。

日元不太成功的国际化为中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借鉴,日本的失败也折射出东亚经济转型的困局。成为贸易大国容易,但是要成为金融强国是非常艰难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