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阿房宫”争议退却 《阿房宫赋》需重温

“阿房宫”争议退却 《阿房宫赋》需重温

2014-01-06 02:51:3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熊志

《经济观察报》记者最近问起“380亿再建阿房宫”后续,西安市官员说起来心有余悸,“方案调整很大,项目名字都要换掉,教训深刻”。有多深刻?近两个月,全国不少地方的党组织都学习了中办转发的一份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陕西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在《西安380亿打造“新阿房宫”引舆论质疑》一文上的重要批示精神。

让西安市官员心有余悸的舆情和中央批示,最终换来阿房宫项目的大调整,以及在重大决策上闭门造车、无视民意的“深刻教训”。这或许是个不坏的结局。只是那座耗资两亿、存活仅13年的旧“阿房宫”,已无法改变被拆除的命运。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新旧“阿房宫”的波折命运时,难免会因轻率决策对政府公信的靡耗而唏嘘不已。

如果不是380亿的大动作,“再建阿房宫”可能和其他由政府打造的文化景区一样,成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另一个GDP样板,引发的触动或许也会小很多。但随之而来的舆情走势却又不独因此而起。如《经济观察报》报道所言,“把事情说清楚其实并不复杂,但正如后来我们所看到的,西安市方面选择了不作声”。不作声的代价,便是当西安市方面不得不做出解释之时,却无人再信。它无关项目交代得清楚与否,而预示着政府公信的式微。公信式微之后,谁又愿意相信一个以政府信誉担保的庞大工程?

在公共决策和舆情应对上,职能部门的沉默是最坏的选择。这条常识已为包括“重建阿房宫”在内的诸多案例佐证。其隐含意义在于,在沉默之外,可供回应舆情的选择还有很多。也是基于这种考量,《经济观察报》评论道,西安市本来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其实他们只是准备建设一个以文物遗址保护为目的的阿房宫遗址公园,同时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引入了一家开发商造房子而已。换个说法,换个姿态,政府变得可以沟通,民意不再无足轻重;而大大方方地耐心解释与告知,舆情效果也许真会改变不少,即便项目还是那个项目。

于当地政府部门而言,心有余悸之后再悔不当初已无济于事,但梳理个中的政府表现以警示他者却很有必要。大的工程,小的项目,由关门决策到饱受质疑,像西安市这样回避舆论风头,直至新闻降温的应对模式并不少见。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用一个失误掩盖另一个失误;即便最后因失误频仍而漏洞百出,热衷于此种舆情攻防战者亦不少。对此,恐怕很难以侥幸心理一言蔽之,更多时候,它展示出的是一种轻视舆论的自负,以及以对舆情规律的掌控和运用,在饱受质疑之后全身而退的意图。只是在“重建阿房宫”的争议中,因为中央的介入,沉默的游戏再也无以为继。

西安市官员最后以“教训深刻”为“重建阿房宫”引发的质疑作结,我们依旧难以获知这种深刻的教训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是仅仅源于习总书记的介入,还是对自身应对舆情时的盲目自信有所觉悟,还是真正意识到民意永远不可缺席?无论答案是哪种,我们都不妨重温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