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养老金入市需要“水渠”

养老金入市需要“水渠”

2014-01-07 02:50:0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证监会发言人近日称,目前正加快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QFII、RQFII等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对股市当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大规模资金入市需要牢固的“水渠”,没有“水渠”的引导,过量资金入市可能会“水漫金山”。

养老金进入证券市场已经有先例,此前广东省将1000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结余资金交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获得了6.72%的年化收益率。养老金入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沉睡的大额基金投入到市场之中是双赢的过程,股市获得资金注入,而这些资金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以应对未来的支付危机。

彼得·德鲁克在1976年写了一本《看不见的革命》,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养老基金入市是一场所有权的革命,巨量的养老基金成为大企业的主要股东,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一种全民所有制。养老金入市改变了市场上投资者的结构,机构投资者成为投资主体,私人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理念。因为养老基金持有大企业近一半的股票和一半的债券,既是最大的股东,也是最大的债权人。

养老金是一种延迟支付的工资,为老年人生活提供兜底保障,无论喜欢与否,养老金几乎成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必需品。美国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建立福利制度以来,各种福利基金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成为最大的资金池,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二战后的婴儿潮,到上世纪70年代养老金的积累已经到“黄金期”,伴随着金融领域的去管制化,养老基金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主导市场走向的资金流。而此时美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兼并与重组,直到十几年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与德鲁克所说的“看不见的革命”息息相关。养老基金的管理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资本市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是将自己定位为“投资人”的角色,持有企业股票只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如果企业的前景不好自然要抛售股票,由此引起了股权的频繁交换。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的“翻江倒海”加速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冲击。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养老金入市带来的冲击绝不仅仅限于养老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或者股市进入大牛市。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比较完备尚且难以适应养老基金崛起的冲击,中国的证券市场容量与监管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只有修建牢固的“水渠”将养老金等巨额资金有序引入证券市场才能获得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而不是引起股市泡沫,让股市愈发成为圈钱的场所。

证券市场的信誉以及严厉的监管是保障养老金入市获得比较稳定与可靠收入的关键所在,证券市场的盈利最终还是要依靠企业的盈利能力。频繁的股票交易和企业买卖可能会将股价提高,但是就像德鲁克所说的,股价上涨对养老基金这些机构投资者来说并不能获得实际的现金,而是由收购方或者收购方的投资银行提供的可兑换的认股权证、无担保贷款或者垃圾债券,这些非现金的证券很可能转眼之间变成废纸。

对于即将入市的养老金而言,以何种管理方式运营这些资金也是个问题,是政府来承担投资人的角色还是设立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值得更加细致的研究。养老金的所有人是全体职工,而基金的管理者是连接所有人与投资对象的媒介,如何反映所有人的意志是个大问题。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