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不断强调英国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伦敦成为人民币重要的离岸中心。中英双方签署了建立清算服务的协议,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在当下的国际货币舞台上,人民币离岸中心是个炙手可热的角色。除了美国之外,很多国家都想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餐中分一杯羹,伦敦是老牌的金融中心,当然不会放过这一单生意。从2009年7月开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蔚然成风,人民币跻身于世界十大货币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最大的变量。
一、从贸易国家到金融国家
近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要加快外汇管理的创新,因为当下中国继续积累外汇的边际成本已经超过了边际收益,再继续增加外汇储备非常不合算。到2013年9月,中国新增外汇储备3000多亿美元,顺差给中国经济管理与稳定带来了不少烦恼,易纲表示要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发挥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几年之间,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到了关键性的节点,资本项目下的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最关键的一环,一种货币只有实现完全可兑换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却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从贸易国家转型为金融国家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国际潮流。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谓“大争之世”,美元一家独大,其他国家沦为美元的泄洪区,既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也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依靠外向型经济的模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起飞,贸易在GDP的比重超过6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像其他东亚国家一样,借助贸易和国际市场快速推进工业化,在贸易飙升的背后也有货币的逻辑。对外贸易的展开需要与国际市场对接,而市场的核心在于一个以供求为基础的价格体系,而货币则是价格形成的核心要素所在。因此,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家的背后是人民币的不断成长。人民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半货币”,因为那个时候货币并不是购买商品的主要手段,必须与各种粮票、布票等配合才能买到商品,那个时候的人民币还不能完全承担货币的全部功能。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放开了对商品、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管制,价格体系才逐渐形成,人民币也就成为全功能货币,作为计价、结算、储备的工具,人民币功能的健全是走向国际化的根本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增长,人民币已经悄然走出国门,中国的一些邻国已经开始流通人民币,东亚的一些国家也将人民币列入储备货币的篮子里。人民币流通领域的范围已经扩大,这是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当然,主权货币的国际化需要国家的支持与谋划。2008年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契机,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霸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不稳定与震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是在货币与金融领域依然依附于美国,有人说中美两国是G2,言下之意在于中国不断向美国出口,换回来的外汇再购买美国的低息国债支持美国继续消费。贸易国家的战略在工业化起步阶段能够提供发展所需要的硬通货,但是当贸易成为一种路径依赖的时候,过多的外汇储备就成为国民福利的流失。
中国要建立以内需为基础的新经济,就需要在金融领域下工夫,进一步解放人民币,最关键的是实现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培育庞大的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深厚的根基。
二、走向国际之路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上发表文章,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超主权货币,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认为这是中国挑战美元霸权的开始。事实并非如此,超主权货币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但是应用的范围只局限于政府之间,没有推向市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经历结算、计价、储备等不同的阶段,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而实现国际化的货币有不少,但是真正挑战美元地位的也只有欧元一家。
人民币国际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内金融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二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制度建设,为人民币走向海外修建更加稳固的水渠和回流通道。在过去几年中,这两方面的建设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人民币超越美元可能就是十年之间的事情。如此乐观的判断,恐怕连中国人都觉得有些不靠谱,货币国际化不仅依靠一个国家的GDP和贸易额,也需要一个庞大的国内金融市场,显然,中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需要加强。
美元之所以成为霸权性货币其根源在于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市场,美国国债也是最安全的金融资产。而作为一个贸易国家,中国的金融结构过于单一,银行体系独大,融资渠道狭窄,间接融资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未来改革的目标是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发展债券、股票市场,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最终为利率的市场化提供基础。中国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增加了存款利率的波动幅度,退出了大额可转让存单,最终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增强本国金融市场对自己大进大出的抵御能力,同时为回流的人民币提供一个投资渠道。如果人民币不能回流或者投资收益有限,那么沉淀在海外市场人民币就缺少流动性,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也会大打折扣。
与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并行的是,中国以离岸金融中心、货币互换协议等手段帮助人民币走出国门。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从香港一家延伸到新加坡、伦敦等多家,法国、澳大利亚、中东国家也想参与其中,人民币离岸中心已呈现出竞争的态势。离岸中心是在中国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化而采取的迂回之策,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则在国内设立了一个离岸中心,其可复制的经验将向全国推广,就像跨境贸易结算在两年内从试点延伸到全国。货币互换协议最初只局限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2013年英国央行、欧洲央行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既是政府之间的货币合作,也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中国的战略目标。但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化反倒不是很热门了,原因在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民币国际化之路需要一步一步来,当务之急是将分解动作做好。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