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田立平 通讯员 吴凌 )六十多年前,伦敦毒雾导致四千人死亡,但现在,全年大部分时间是蓝天白云,成功告别“雾都”,伦敦是怎么做到的?有哪些经验武汉可以借鉴?昨日,武汉市发改委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中英大气污染防治及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来自英国现代转型和绿色增长领域权威教授、北京市环境治理专家等,交流英国解决环境污染的做法、能源改革的经验,对武汉大气污染防治及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探讨下一步合作空间。
武汉地处内陆,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差,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是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据统计,一年中,武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160天。另外,武汉能源相对短缺,主要能源类型为煤炭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8.2%,偏重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也给武汉大气污染防治带来很大压力。
武汉市环保局污染防治与控制处处长刘作甫介绍,《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已经出台,到2017年,武汉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有望比2012年下降2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未来5年内,武汉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面源污染(包括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控制,并将在今年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柴油,对黄标车进行淘汰;除了进行二环至三环线范围内755台燃煤锅炉、窑炉改造外,还将对武钢等企业设备的烟气脱硫进行改造。力争通过10年时间,基本消除武汉市重污染的天气,也就是灰霾天气,使武汉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总体的改善。
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池少华说,严重的雾霾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作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武汉将学习“伦敦经验”,也希望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破解雾霾“困局”。
■伦敦经验
除了立法还着力推广新技术
爱丁堡大学martin chick教授在会上介绍,在1952年5日-8日,伦敦市因大雾中饱含的硫化物和粉尘造成约四千人死亡。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也拉开了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进行空气污染治理的大幕。
1956年世界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出台,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这部法规在随后的几年里被多次修正。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气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此外,英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制定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除了立法,英国还着力推广新技术,提高电能使用率,推广清洁能源运用。
此外,英国的处罚很严明,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自行车交通后,还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小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
低碳转型 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威尔士低碳研究中心主任、迪卡夫大学peter G pearson教授表示,伦敦成功治理雾霾得益于低碳转型,许多煤电站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变。“有人始终担心污染控制成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目前鲜有证据能够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平衡,没有人希望再次目睹伦敦空气质量变坏。”
除了政府层面、市场层面,伦敦雾霾的成功治理得益于公民团体。据统计,伦敦大气中50%的烟尘来自家庭用煤(其余为火车燃煤和工业燃煤),更多的家庭开始自主更换清洁炉灶,有效降低了家庭烟尘排放。不少民间网站“伦敦空气质量网络”给公众提供即时、全面空气监测数据。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