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一家独大带来的种种弊端,欧元弱势,人民币出海,货币棋局呈现出三足鼎立的雏形。当然,欧元要挑战美元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一体化,而人民币国际化则刚刚踏上起跳板,三方互动在相当时间里将是不对称的。
一、货币竞争的时代
苏联的解体不仅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瓦解,也是一种经济模式的失败,各国进行的转轨改革本质就是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之中。美元也就毫无悬念地进入到这些转轨国家之中,进一步扩大了美元的货币流通域,到这个节点也能看出货币霸权的本质,它更多的是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依赖和信任,处于短缺经济模式的国家都有严重的隐性通胀压力,一旦放开之后,货币就会大幅度贬值,甚至不名一文,美元也就成为硬通货了。
冷战终结使市场经济一统天下,虽然各国的发展模式有多侧重,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市场配置资源依靠什么呢?基于供需关系形成的价格体系,而价格则需要依靠货币来标示,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也是财富的符号,更是进行经济核算与资源配置的工具。为了资源优化配置,经济货币化就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比如土地、房屋都会以货币的形式呈现出来,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也变成了货币支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资本、人力在一个更大时空甚至是全球市场空间中配置。美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就是最重要的货币,因此,冷战之后的全球经济重心更加向美国移动,华尔街、华盛顿才是世界经济的决策重心。
2008年之前以美元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全球经济发展的模式,美国作为最终消费品市场,吸收了来自中国等东亚国家出口的商品,同时中东、俄罗斯、巴西等大宗商品出口国提供了能源和各种原材料。贸易出口国和能源输出国持有大量美元,这些美元没有更好、更安全的投资渠道,于是又回到了美国债券市场,为美国人提供消费信贷。能源—生产—消费构成了全球经济简单的食物链。毫无疑问,美国处于这个食物链的最高点上,为什么它能坐享其利呢?关键还是美元对世界经济的操控性,更为重要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不愿意看到美元贬值,为防止美元贬值会使用手中的外汇储备干预汇率。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引爆了货币核弹,过度的金融创新使经济已经严重异化。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维系,在GDP高歌猛进的背后是福利分配的严重不均衡。
二、功夫在诗外
国际竞争越来越集中于货币领域,如何改变美元独霸的局面呢?借用陆游的一句话说,“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有夯实货币的内部基础,搭建外部网络才能改变美元的垄断地位。货币霸权的历史说明,霸权性货币并不是依靠战火炼成的,相反,货币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货币霸权视为阴谋或者权谋的产物,而是经过漫长的制度设计与沉淀而形成的国家实力的结晶。
美元拥有先发优势,已经占据了国际货币棋局的顶端位置,更重要的是世界已经对美元形成了依赖,美国的金融市场依然是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美国国债还是最安全的投资产品。其他货币要分享美元的份额就必须做出一项艰难的工作:说服其他国家相信本国货币要比美元更可信,更安全。日元、欧元、英镑等都已经实现国际化,但是在计价、储备方面都没有撼动美元独大的地位。对其他货币而言,要挤入国际货币的核心位置是非常困难的,既有美元的阻挠,也有其他货币的竞争。因此,当下国际货币竞争主要集中于美元之外的货币之间。
对美元构成真正挑战的是欧元,但是华尔街金融风暴让美国感冒了一下,却让欧元进入了手术室。欧元缺少主权国家的强力支持,财政没有统一、银行体系分散、货币政策工具比较单一。在欧元危机比较严重的时期,英美财经媒体以唱衰欧元为主调,频频为欧元唱安魂曲。危机倒逼改革,欧元区经过几年的改革,一体化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财政契约、救援基金以及银行业联盟为欧元迎接下一次挑战筑好了堤坝。
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在2009年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成为改变美元与欧元两强并峙的主要变量。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首先还是在国内金融的改革,没有一个宽广的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危机要比收益更多;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是走区域合作的路径还是以主权货币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两种国际化的路径要有所区别和选择。
一国货币被国际市场接受的程度是该国国际地位的象征,国际货币棋局的背后是一国实力、制度与信誉的博弈。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