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近日,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向社会购买100多项公共服务,包括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中小学生进博物馆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新厘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政府主要职能之一是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政府无法事必躬亲,还是需要借助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已不是新鲜事,比如为学生购买校车服务等。但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政府职能转型,一方面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规模与开支要严格控制,减少行政成本。这就要求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走社会化与市场化之路。
武汉市此次购买的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后勤服务,也就是说政府食堂、设备维修、会务等事宜都向社会力量购买。除了政府核心职能之外,能够通过市场来完成的都交给市场,减少政府“自我服务”的事项,让政府成为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政府要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一个核心因素在于只有通过购买这种形式,公共服务才能够核算,而只有核算才能了解公共服务的真实成本或者市场价格。政府增加编制或者机构固然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这些服务的成本就是这些新增机构人员的工资与福利,而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也很难精确的考核。更重要的是,机构或者编制一旦设立就很难砍削掉,而且工资与福利开支也呈刚性增长,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就非常昂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避免了机构臃肿之弊,更重要的是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带来了一种激励机制。唯有有效的激励才能带来效率与公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要向社会机构进行招标,这些潜在的竞争者会提供一个均衡的价格,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成本;另外如果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好,可以换别的机构,有替代选择。如果是政府或者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几乎没有选择权,“脸难看、事难办”也就是必然现象。将价格体系引入公共服务领域,进而建立一个竞争性市场,是可以实现廉价与优质服务的。就像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所说:“政府应该多购买社会服务,而不是自己创造社会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一方面将原先属于政府的领域转移给市场,比如政府人员的吃饭和出行由专门的公司来提供;另一方面能够带来一些新的增长点,比如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由于政府的购买而带来了需求,由需求而带动了一个新的市场。中国经济的转型依靠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既可以增加就业和提振GDP增长,又可以实现国民福利的提升。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其实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缩影。强政府、大市场与大社会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强大的根基。政府应该践行“非禁即入”的原则,不仅在产业发展方面提供“负面清单”,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应如此。凡是社会或市场自己可以完成的领域,政府就不要介入其中。政府为公众购买服务的钱还是来自纳税人,如果纳税人自己可以购买,那政府就应该放手。当然,政府也要控制开支,减少税收,真正把纳税人的钱用得恰到好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