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张敬伟(江苏 公务员)
银行年初贷款投放迅猛的惯例在今年得以延续。至12日,四大行1月新增贷款投放已高达3200亿,高于去年同期。市场人士预计,今年1月全行业新增贷款过万亿问题不大。(1月15日《上海证券报》)
去年年内曾两度流动性紧张。年末那次,央行即刻注入流动性,银行间拆借高利率降了下来,才再次缓解。但形势稍好,各大银行年初放贷额度就“凶猛”起来,感觉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这些年各大银行都赚得钵满瓢满,有专家调侃,小狗在银行都能赚钱。内中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不健全,贷款利息市场化刚刚启动,存款利率还是由国家管制。即便是存款利率跑不赢通胀,负利率导致的财富缩水也只能由广大储户消受,但对银行而言,存贷之间的息差总是存在的,可以稳赚不赔。
从市场远景看,中国金融体制必须要和全球对接。尤其是银行业,温室里生存的轻易获利,势必将其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在市场复杂的竞争环境下,最终导致不自觉的慢性自杀。对广大储户而言,利率市场管制下的财产性保险,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保全。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银行破产立法也箭在弦上,存款保险制度也亟须跟进。从金融体制到市场趋势再到保全举措,中国的银行也必须走出管制或者保护的围城,融入到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去。事实上,中国的银行已经不是走出去的问题,而是到了在中国市场和国外银行生死博弈的危险时刻。因为,狼早就来了。
银行放贷好了伤疤忘了疼,是银行业不知市场风险惯性生存方式的典型体现。据统计,到12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5500亿,和无节制的放贷相比,可谓存不抵贷入不敷出。虽然说每年1月份“猛贷”是业内常态(2012年1月份全行业新增贷款投放就达到1.07万亿),但这样恐怕又会带来新一轮的捉襟见肘。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凶猛的银行贷款,投放处也颇耐思量。从以往的经验看,最需资金支持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很难贷到款,刚需族购房贷款也颇为焦心。
银行吃利差赚取高额利润,储户是银行真正的衣食父母。不仅衣食父母并非贷款主体,而且那些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也得不到充分的信贷支持,这样的银行已经变异。何况,还有一些银行资金被无序投放于高风险的虚拟经济上,银行业在逐利的同时则是创造着有损宏观经济有序发展的泡沫。
银行破产条例和存款保险制度蓄势待发,利率市场化改革亟须推进,这倒逼银行业走出温室,迎接市场的检验和挑战。不适应市场,只能被市场淘汰。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