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核雾染”谣言发酵折射政府应对迟缓

“核雾染”谣言发酵折射政府应对迟缓

2014-01-16 01:44:3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于立生

大面积持续雾霾是由“核雾染”造成的?这个疑问在互联网上发酵了一个多月,源于一篇题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雾染灾难》的博文,作者马可安自称物理博士。按其说法,华北雾霾经久不散,是因空气中漂浮的粉尘颗粒带电,而带电原因,则是来自内蒙古大营地区煤矿的放射性铀——他把导致雾霾的核辐射称为“核雾染”;而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及多位煤炭、原子能、大气等领域的学者均表示,该推断缺乏直接证据支撑。

马可安称“完全是我自己的理论推断”,按说也就是既有可能被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概言之,尚无事实支撑。但“核雾染”之说何以就被“选择性”信以为真、以讹传讹、大范围转发传播了呢?国家核安全局官方网站公布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8月至今,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正常水平”。何祚庥院士驳斥称“没有数据就没法说话”“如果没有定量,是没有意义的”,所标举的正是实证的科学精神,也该是社会常识。此外,马可安自称“物理博士”等,但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回馈是——既无其入学记录,同时该校物理学科也只颁发学士学位,而无博士学位。

尽管谣言最终被揭穿,但“核雾染”之说在互联网上发酵一个多月之久的事实,还是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稍作回顾,2011年3月,日本海啸、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5级核泄漏事故,社会上谣传海盐可能受到核污染以及提前补碘可以防范核辐射,引致“谣盐”风潮。多地民众抢购碘盐成风,不法商家囤积居奇、哄抬价格,随后卫生部、工信部等部委纷纷辟谣,各地盐务部门紧急启动食盐供应应急预案,风潮才平息下去,被扰乱的经济、社会秩序才恢复正常,不啻前车之鉴。所幸,此次“核雾染”谣传,并未有利益因素掺入其中推波助澜。

但“核雾染”之说在互联网上发酵一个多月之久的事实,还是折射出政府相关部门在应对上的迟缓。众所周知,传播学上有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亦即:谣言的产生、传播是与事件的重要性、模糊性呈正比关系,而与受众的判断能力呈反比关系的。去年1月起,我国出现持续性大规模雾霾天气,覆盖17省、市、自治区,影响人口达6亿,于诸多民众可谓利害切身相关;但具体成因、危害及如何防范,至今众说纷纭,这就给谣言的产生、扩散提供了土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9条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实证性的研究,并将结论向社会公众披露;同时,严密谣言监控,以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消弭“谣言”的雾霾于无形,消除民众的恐慌心理。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介质也趋多元化。“核雾染”之说在互联网上发酵一个多月之久、大范围传播,所依托的也是QQ群、微博、微信等。这些介质有着裂变式、辐射性、呈几何级数传播的特性。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不仅得积极应对,而且在“辟谣”等信息发布事项上,除了倚赖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还得进据微博、微信,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以收及时、迅速之效。——只有“大道通畅”了,“小道”才会不“飞扬”。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