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本报评论员 梁秀峰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3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保持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不过,一些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的矛盾仍然有待进一步改革。
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虽高于7.5%的既定增长目标,但这是持续3年放缓,且创下14年最低。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2013年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狂飙突进的一年,这种快速的市场化曾带来一个隐忧,即宏观经济是否会在短时间内硬着陆,目前7.7%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打消了这种疑虑。
CPI同比增长2.6%,非常理想。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具有标志性意义。服务行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7.0%,没能跑赢GDP,反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结构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
不过,7.7%经济增长的构成结构并不理想。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由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拉动,经济结构性改革一直是希望从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消费拉动为主。但是,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为54.4%,不降反升,2012年则为52%;消费不升反降,从2012年的51.8%下降为2013年的50%。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消费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贡献率,但2013年投资贡献率再次超过消费贡献率,经济增长的“投资饥渴症”尚未根治。投资贡献率的上升和消费贡献率的下降,表明就调整经济增长结构而言,2013年尚有缺欠,经济增长仍然依赖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到2.0版,尚任重道远。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从去年的-2.2%降为-4.4%,出口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剧。2014年欧美经济将进一步复苏,有利于中国出口增长,但是生产成本增加和人民币汇率的持续提升,仍会令2014年出口面临不小的压力。另外,中国出口产品仍然缺乏高附加值的高新科技产品,对外贸易继续增长的出路在于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基尼系数为0.473,反映我国贫富差距在过去十年不断降低。我国贫富差距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在社保、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解决贫富差距,从市场的角度看,要促使各要素以市场价格交易,打破行业垄断;而从政府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增加社保、教育这些公共物品供应,降低政府投资占公共财政的比重。
2013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在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和中国市场化改革加速的背景下,如困扰中国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得到改观,将有利于2014年经济的继续稳定增长。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