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改革开放后的就业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后的就业制度变迁

2014-01-23 02:38:1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朱巧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就业制度改革是政府与劳动力市场共同发挥作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也是政府“统分统配”——“双轨”就业——劳动力市场全面启动的就业制度变迁过程。

一、就业制度变迁的进程

中国就业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1.1978—1981年:政府“统分统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知青”回城潮,由于就业制度的“统分统配”,造成大量回城知青及应届毕业生无法就业。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1981年国家劳动总局和国务院知青办合署办公,成立就业司,统管知青工作的遗留问题。

2.1982—1991年:“双轨”就业阶段。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中国的就业制度自此进入“双轨”阶段,体制内计划调控与体制外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就业制度便应运而生,其主要内容包括:“三结合”就业方针、劳动合同制、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政策等。

3.1992—2005年: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阶段。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就业制度开始进入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阶段。期间,针对国企改革出现的下岗问题,1998年提出了 “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到2005年底,“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确立。

4.2006年至今: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同时,要求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7年,我国专门制定了《就业促进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就业促进工作体系,成为中国就业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就业制度变迁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就业制度变迁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的确立。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新格局逐步走向完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拥有招聘和解雇新职工的自主权;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则基本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招聘所需要的劳动力。1978年至1985年,妥善解决了1500多万下乡知识青年集中返城就业问题;1998年至2005年,妥善安置了30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的再就业。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更具活力。

2.就业结构日趋优化。人们记忆中的“一半劳动力务农”的状况悄然改变。2011年所有就业人员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4.8%、29.5%、35.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

但是,现存就业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1.劳动力市场机制存在缺陷。由于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和结构性矛盾,以及就业市场城乡分割和地域分割严重,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和企业的自由选择权难以实现,城乡不能统筹就业和平等就业,劳动力无法实现合理流动。

2.劳动就业促进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政府其他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审批、乱许可,导致我国创业和就业面临的是一种非常不良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因政府各部门收费损失的就业机会,至少在2000万左右。

3.劳动者权益保护不足。2007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的案件达到35万件,比2001年的15.5万件增长了126%。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未来就业制度变迁的趋势及对策

未来中国就业制度变迁的总趋势是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制度为根本目标。对此,我们必须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要去除各种制度性障碍,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乱收费、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政策的协调,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力。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并完善权威的就业信息传播网络,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实施激活劳动力市场战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激发劳动者的求职热情和创业激情放在激活劳动力市场战略的突出位置,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把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

3.强化就业服务。建立并完善权威的就业信息传播网络,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健全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加快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劳动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制定应对规模失业的预案。加强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要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4.建立健全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从源头上防止对劳动者权益的侵害。建立欠薪监控制度,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的企业,严格依法依规查处。做好劳动保护工作,防范工伤事故发生。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