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最近,一则落马官员的“忏悔书”在网上盛传。忏悔书的主人是山东省庆云县税务局原副局长李保强,他在忏悔书中说了几句经典的话——“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些朋友送来的东西我感到不踏实,担心被人知道会落个腐败分子的坏名声,于是我推却拒收。但是,老板们有的是计谋,他们变着法子把钱物留下来。后来,我对他们送钱送物慢慢习惯了,都欣然接受。再后来,我对给我送东西的人记不准了,对不送东西的人却记得很牢。”
这段“忏悔”,客观记录了一个官员走上腐败之路的心路历程——从内心挣扎到欣然接受,直到最后“谁不送东西都记得很牢”。这很可能也是很多其他官员逐步贪腐的心理过程。而等到“谁送东西记不准、不送东西记得牢”的时候,“贪占强迫症”俨然已经进入了极端状态——紧握手中的权柄,什么东西都希望成为自己的。
贪占强迫症也好,送礼强迫症也好,只是一枚硬币两面的不同呈现,说到根上,都来自于社会环境,都来自于每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的一种判断。一年来中央层面三令五申,禁令不断,反腐力度空前,正是要改变这种环境与土壤——在健全的权力笼子打造好之前,难免某些官员无法治愈贪占病,什么都敢拿什么都敢贪,斩钉截铁地揪出害群之马,是消除侥幸心理的良药,减缓并消除“贪占强迫症”的良方。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有些人心存狐疑,担心真的不送礼了会“吃亏”,毫不动摇地把禁令执行下去,也同样是消除观望情绪的良药,减缓并消除“送礼强迫症”的良方。
人的贪欲与钻营,只有在规则不强、代价不大的时候,才会格外的活跃。所以说,禁令与反腐,已经摸准的社会心理的脉门,棒喝“谁不送惦记谁”的贪占、平复“不送礼心不安”的忐忑,唯一的路径,就是让它们义无反顾、不打折扣地执行下去,直到良币彻底驱逐劣币,雾霾般的社会环境彻底恢复健康。别无他路。
据《新华每日电讯》,作者师碧澄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