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特约评论员孙兴杰
中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连续增长,今年再次增加10%。但是养老金替代率却一路下跌,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是49.79%,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55%“警戒线”。各省际养老金替代率相差悬殊,最高相差竟达25%,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养老金替代率也差别巨大。如何破解养老金替代率的各种差别是未来构建中国养老制度的首要问题。
养老金替代率指一个职工退休第一个月领到的工资与退休前工资的比率。根据国际标准,如果这一比率超过70%,退休之后能够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在60%—70%就可以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低于50%就会影响到退休后的生活。当然,这些数据是根据发达国家养老保险经验得出来的,未必就是金科玉律,但中国养老替代率的不断下降的确反映了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实现老有所养的话,那么人们或会选择退出。2013年中国有3800万人停止缴纳养老保险,这就是一个警示。
老有所养是养老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目标,养老金的水准应该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中国的养老金在过去十年不断调整,从人均740元提高到2000元左右,但替代率为什么会下降呢?有人说那是因为工资水平提高得更快。从表面来说,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太停留于表层。工资水平为什么上涨得比较快呢?说明劳动力的价值在提高,还有个原因是通胀水平也在上升。养老金替代率下降说明养老金的水平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通胀率无法匹配,最终是退休后的职工生活水平难以保障。
从人均水平来说,养老金的替代率需要提高。当然需要看到的是,“人均”二字背后掩盖了问题的复杂性。一个为人关注的差异就是养老金的双轨制,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在40%-50%之间,而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可能达到90%,甚至更高。养老制度并轨是未来改革的趋势,养老金替代率是像企业职工看齐还是向公务员看齐呢?
现行养老金基本采取现收现付的方式,如何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也是个问题,也就是劳动人口缴纳的养老金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如果劳动人口的替代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制度并没有问题。中国老龄化已经成为现实,劳动人口数量供给处于停滞,那么如何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呢?一个办法是提高劳动人口的养老金缴纳比率,也就是说让年轻人缴纳更多的钱来为现在的老年人生活买单,但这并非治本之策,只是延迟了养老金的支付危机。现在的年轻人缴纳更多的养老金就意味着未来他们也要领到更多,而未来老龄人口更多,未来的年轻人就要缴纳更多养老金,这样实际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延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增加了缴纳养老金的年限,同时也减少了领取养老金的年限。
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降以及可能的支付危机背后是财政欠账。中国养老金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而庞大的农村人口也是在最近几年被纳入国家养老的范围之内。目前农村人口的养老金只有几十元,很难实现老有所养,恐怕连温饱都难以满足。2014年一号文件中指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乡一体的养老制度意味着大量的财政资源投入,这可能并不是养老金替代率这个概念能够涵括的,而是从无到有的补课过程。
养老金替代率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昭示着在全国范围建立较高水准的基础养老金已经十分迫切,这也就要求国家财政支付模式需要进行调整,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中有超过一半是为国民福祉买单,这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基石所在。当然国民基础养老金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通货膨胀率等指标进行调整。另外,企业年金等养老金融也是提高养老金替代重要途径。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