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难阻跌势。2014年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重塑世界格局对政治、商业与社会的影响,以期寻找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战略框架,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一大隐忧。新兴市场国家的GDP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但是“跌跌不休”的货币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软肋”。新兴市场国家能否从增速向增质转型,货币是一个风向标。
2014年以来,全球最主要的24个新兴市场货币除了人民币之外,其余货币悉数贬值,其中阿根廷比索创下2002年货币崩溃以来最大跌幅,土耳其里拉、南非格兰特贬值近10%。土耳其政府为了稳定里拉不断抛售美元购入本币,而阿根廷政府用掉了外汇储备的30%之后,还是无法稳定比索,阿根廷政府将比索贬值视为市场行为,放弃稳定汇率的努力。
投资机构认为,本轮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贬值潮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廉价资金的时代结束,借贷成本上升;二是中国制造业扩张放缓,经济增速减缓。在过去几年中,美联储提供的廉价资金以及中国对大宗原料的需求共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的动力,但是这种外部刺激动力并非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当潮水退去之后,裸泳者的窘境就来了。货币贬值严重的国家无不是高度依赖外部投资或者原材料出口,资金大进大出带来了货币的波动。当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之际,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巴西财长曼特加认为这是美国的汇率战争,而当美联储结束扭曲货币政策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又面临着更严重的挑战,货币贬值、通胀高企、增速下滑。凡此种种,说明当代世界经济的真实结构,即新兴市场国家依然处于全球经济的边缘地带,增长具有依附性,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与回旋空间非常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世界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代,美元这一主权货币成为全球货币体系的基石,信心成为货币稳定的关键性因素。而信心则夹杂着理性算计与感性认知,当一种悲观情绪占据上风之后,抛售就成为跟风行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并没有糟糕到让投资者可以抛售的地步,但是实体经济的增长逻辑与金融的逻辑并不是一回事,投资与投机的界限已经模糊。当一个国家的资产被投资者集体抛弃之后,那些所谓的资产就是废纸一堆,如此一来,作为资产价格衡量水准的货币(本币)就成为最容易受到攻击的环节。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外部对本国经济信心的指标,一旦信任丧失,货币贬值就难以阻挡。美元为基础的浮动汇率体系加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成为各国货币贬值的深层次结构性因素。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还遵循着实体经济的逻辑,经济增长也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领域,在金融领域,发达经济体依然独大,这种经济结构的反差使新兴国家货币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
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源于全球市场,同时又依赖全球市场,依凭美联储的廉价货币,数万亿美元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大量举债,从而延缓了改革的进程。当经济增长的外部刺激动力消失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就面临着一场痛苦的考验,维持本币稳定就需要加息,而加息则抑制经济增长活力,经济下滑则投资者信心不足,抛售金融资产,进一步导致货币贬值,形成一个无解的死结。危机,也意味着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任何卓有成效的改革都是在压力的倒逼之下进行的。
2014年发达经济体的危机似乎即将结束,而新兴经济体一直处于赶超状态,可预见的危机意味着下一轮赶超将发生在金融货币领域。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