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均衡教育资源是治理择校的唯一途径

均衡教育资源是治理择校的唯一途径

2014-01-28 00:47:3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教育部昨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时表示,学生小学毕业后可升入该小学对口划片的初中。

中国的择校则主要是因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严重不均衡,可谓“质量择校”。治理“质量择校”,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增加教育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异。但遗憾的是,各地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并不多,而是花更多精力在抓限制学生择校、禁止学校测试上,这是治理择校热逻辑的颠倒。

有效治理择校热,需要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由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学区的教育发展战略,由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是可行的思路,如此将彻底改变由政府主导教育拨款的模式。在政府主导的拨款模式下,由于政绩导向,存在锦标主义拨款思维,容易制造地区内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其次,应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部门只负责投入和依法监管学校依法办学,不得干涉学校的办学事务。从办学性质来说,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公办学校,政府部门可以要求其招生范围,但也不宜干涉其招生过程和教育过程;而对于社会资本举办的民办学校,政府部门不能干涉学校招生。只有尊重自主办学权,才能让每所学校办出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

均衡不意味着学校没有特色,既推进均衡,又做到有特色,就需要实施以上两方面改革。概而言之,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在履行投入责任的同时推进教育放权。需要提醒的是,发行政规章治理择校,对择校热实行行政治理,强化行政权力,正是过去多年治理择校热效果不大的根源所在。

据《南方都市报》社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