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过度体检折射出什么?

过度体检折射出什么?

2014-01-28 00:47:3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武洁(江苏 医生)

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及亚健康人口数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刚需”。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圣西睿智这样身在中国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圣西睿智觉得和他一起去体检的那些人,看上去都非常的安心和满意,但就是有些地方不对劲。“这里不像是一家医院,更像是一家工厂,一家高效的工厂。而我就像一头屠宰场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线上。”在他看来,“应该列一个受推荐的检查的清单,其他的检查,则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病史、家族病史、体重,是不是抽烟和其他的一些风险因素。”( 1月27日《南都周刊》)

相比等到小毛病拖大了,才去亡羊补牢式花大钱救命,在健康方面的未雨绸缪,对于健康风险信号的提前检测与及时应对,当然来得更加明智,往往也更为经济。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对于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体检理念已然是深入人心。每年定期体检,也在相当比例的行业得到了普及,一些效益好的行业企业,更是将选择高端体检机构作为一项员工福利。

不仅如此,在体检机构的强势宣传之下,相当数量的公众对于体检已经形成一种心理依赖,甚至把体检与治疗和预防划上了等号。更不乏患者认为,检查的项目越多,用的设备越稀奇、古怪、高端,体检套餐的价格越高昂,得到的体检服务就越好,可能的健康风险就越低,健康也就越有保障。体检既然是察未病,当然很难有明确的靶标。既然如此,将更多的内容涵盖其中,用更加高档的检测仪器来测出更加精准的数据,似乎才让体检更有技术含量,也才更能体现出体检的价值和意义。

但既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健康风险都存在差异,那么,健康体检本应根据每个个体去度身定制,并根据每个人的家族病史,个人健康状况,可能的健康隐患为依据,做适度而合理的体检项目安排。相比之下,格式化的体检套餐,看似面面俱到,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可以设想,当一个有着高血压家族病史,与一位颈椎不好的体检者,却不得不接受同样的体检套餐,即便其项目再全,价格再高,忽略了具备针对性的健康风险管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花了大价钱和高成本,却并未起到体检应得的效果。

基于此,独立于医疗服务的体检中心,其实很难说就是合理的体检业态,它只不过是国内医疗的畸形现状下,所催生出的一道奇异景观罢了。而真正意义上的体检,其实更应建立在社区医疗、家庭医生的基础之上,并根据个体的风险与需求,度身定制适度而合理的体检菜单。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