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泰国大米补贴计划为何遭遇“滑铁卢”

泰国大米补贴计划为何遭遇“滑铁卢”

2014-02-10 01:25:1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胡锋(广州 高级经济师)

泰国总理英拉两年前出台的一项大米补贴计划,如今不仅让这个国家丧失了世界大米最大出口国的地位,也让成千上万个农户深陷债务泥潭。当时英拉政府为取悦农民,承诺以大约每吨18000泰铢(合550美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大米,较市场行价高出50%左右。英拉政府认为,由于泰国在大米出口市场占有垄断性地位,通过将这些从农民手中买来的大米集中起来,他们可以再高价卖给国际市场。但没想到的是,在高价的刺激下,不但国内大米产量猛增,越南、印度等国大米也增产迅猛,并迅速挤占了泰国大米市场份额。双面夹击的结果是泰国大米库存猛增,财政资金告急,大米补贴计划没法继续下去。很多农民由于拿不到政府承诺的粮款,陷于破产境地。

其实英拉政府如果稍微认真研究一下上世纪末中国曾经失败的粮食顺价销售计划,本可以避免今日尴尬局面。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三项政策”: 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

当时,粮食收购市场还没有放开,农民的粮食只能卖给国有粮食收储单位。粮食收购、运输、仓储、管理中,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如果在粮食销售中不能得到补偿,那么国有垄断收购就成为财政资金的黑洞。于是乎,顺价销售就成了一个配套措施。既然粮食都在我手里,那么价格还不是我说了算吗?我把粮食收储当中的各项成本加进销售价格里面,然后高价卖给市场,不就行了?这样,岂不是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财政又不需要怎么花钱?应该说,这就是顺价销售政策出台的初衷;也是两年前英拉政府的算盘。

然而,这却在经济学上犯了一个大错。市场上唯一的垄断者可以任意定价,需求者在价格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需求者在“量”上却有选择的权利。价格定得高?没关系,我少消费一点就是了。垄断者还得考虑能不能把商品卖出去。如果商品积压,卖不动,反而会形成巨额的亏损。利润是收入减去支出的结果,而无论收入还是支出,除了价格之外,都必须和“量”发生关系。你的商品全世界卖得最贵,但一年只卖出一件,那么你是亏本的;相反,你的商品全世界卖得最便宜,但销量最大,却可能是最赚钱的。

粮食顺价销售正是忽视了这一基本规律,结果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的粮食大量积压在仓库。财政不得不承担更多的仓储成本,而且许多粮食由于积压时间过长,质量下降,最后被迫大幅降价处理。最终效果是,顺价销售不但没有帮财政省钱,反而让财政大出血。

实际上,所有的垄断都是以降低产出为代价的。或者说,垄断者在试图抬高价格的同时,必然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在不断推高的库存压力下,高价格必然维持不下去的。但是,作为流通环节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恰恰又不能控制自己的“产量”——因为政府规定其必须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一方面粮食因定价过高卖不出去,一方面农民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涌进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最终于2004年彻底废止,政府全面放开了粮食流通市场。

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在开放的国际粮食市场,泰国版的粮食顺价销售计划焉有不败之理?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