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750万投3个互联网项目 赢利模式仍“找不着北”

750万投3个互联网项目 赢利模式仍“找不着北”

2014-02-17 01:34:14 来源:长江商报

光谷创业咖啡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李儒雄。本报记者 刘源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投资天使”欲借创业学校寻找“好点子”

■本报记者 马秀佳

“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200万元投进去,赢利点至今尚未明确”。以往,移动互联网和电商项目投资是天使投资人李儒雄最为擅长的领域。不过,他发现武汉接地气的互联网项目并不多。“今年的投资方式会调整,尽量在我们的创业学校里寻找项目。” 李儒雄说。

武汉的移动互联网项目“难成大器”?原因是什么?昨日,记者采访部分创业团队负责人和创业导师,寻找答案。

互联网项目拼不过传统实业?

李儒雄是光谷创业咖啡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其搭档为“小米之父”雷军。据了解,李儒雄投资的项目中,既有其相对陌生的东湖花木城等实业,也有其熟悉的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业领域。

令他意外的是,其最熟悉的互联网项目,钱丢进去了不少,却找不到明确的赢利点。而新踏足的花木实业投资则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实现一百多万的营收。

原本看好的移动互联网投资处境尴尬。在光谷创业咖啡馆的一面展示板上记者看到,去年光谷咖啡投资了三个项目,一是“车来了”;二是国画的电子商务;三是APP开发。

光谷创业咖啡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宣洁介绍,三个项目总投资750万元,其中“车来了”投了200万,目前都还没有赢利,看不到投资回报。

电商很多模式还没走出去就死了

“武汉的互联网行业缺少类似小米、淘宝这样的‘创业神话’和榜样,真正对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理解深入,并愿意舍弃一切,专注创业的人很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喻良涛如是说。

喻良涛观察,本土互联网项目大多在“想法太前卫”和“跟风大项目”上栽了跟头。他举例说,如此前大量出现的网上卖菜等小型的应用软件,概念新鲜,但要改变人们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

在光谷创业咖啡多次寻求融资的陈新亮对此感受颇深。他4年前策划一个“生鲜社区”的电商项目,一期融资550万元左右。该项目需首选2000户规模以上的大型成熟成片社区,通过线上预订、线下供货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生鲜产品。

他介绍,电商的短板在服务体验上,很多模式还没走出去就死掉了。“把服务体验做到跟实体店一样,这是当前几乎所有电商做不到,也不愿意去做。正因此,该项目启动阶段对资金的要求就比较高。”陈新亮对项目颇有信心,但和十多位天使投资人接触后,无人愿投。

“类似这样的项目很多,推广难、市场化程度低,赢利比较困难。”宣洁表示今年将改变“海选”的投资模式,而是要通过光谷创业咖啡馆的创业夜校、创业学院等平台,招募有创业经历的创业者,并从中优选知根知底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

武汉的互联网行业缺少类似小米、淘宝这样的“创业神话”和榜样。本土互联网项目大多在“想法太前卫”和“跟风大项目”上栽了跟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 喻良涛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