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傅立叶的苹果

傅立叶的苹果

2014-02-19 01:00:2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评说法国系列之三

■ 陈兴杰(北京 媒体人)

巴黎的克里希广场有一个苹果雕塑,是纪念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傅立叶。据说它和牛顿的苹果一样,“指出了思想的方向”。

据傅立叶自述,他年轻时从家乡来到巴黎,在一家“二月餐厅”吃饭。点餐时发现,一个苹果居然要花14个苏(1法郎=20苏),相同的钱在外省可以买到一百多个苹果。同一个苹果仅因为出现场合不同,差价竟达上百倍。傅立叶被震惊了,他觉得经济运行肯定发生了什么毛病。

价格涨落是市场常见的现象,一件商品因其供需情形不同,价格相差上百倍是十分正常的。外省苹果丰盛的地区,价格自然便宜;经过销售贩运进入高档餐厅,价格自然就高。从傅立叶的经历看,他不会不懂得价格规律。

傅立叶出身在商业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尚未成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丰厚的资财,并订立遗嘱:若他能从事商业,20岁时继承遗产的三分之一;结婚后仍从事商业,25岁获得第二份遗产;30岁时再继承剩下的三分之一。母亲忠实地执行着这份遗嘱,并尽力地督促儿子从商。从售货员到会计、出纳、经纪人、推销员,傅立叶把商业社会里所有的角色混了个遍。有一段时间,他甚至独立经营,把北非的棉花运到法国销售。这笔买卖由于大革命冲击而告亏损。此后傅立叶放弃从商专心著述,等到遗产耗光,他又出来给小商铺打工,直到去世。傅立叶一生都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太可能对最简单的商业现象大惑不解。

唯一的解释是:仇恨。傅立叶曾直言不讳地说:“我对做生意怀有一种未公开的厌恶,在我7岁时,就像汉尼拔9岁时发誓反对罗马那样,我发誓将永远憎恨做生意。”这种仇恨来源于父亲对他的失望,以及对他“热爱真理”的轻蔑。在傅立叶的作品里,他把商人痛斥为可耻的寄生阶层。商人投机倒把,哄抬物价,操纵一切。这种严厉的指控出自浸淫商海多年的人之口,实在让人诧异。傅立叶早年贩卖棉花的时候,被大革命的吉仑特派强征为“民夫”,棉花充作军需,自己还险些丢了性命。在社会动荡中,商人的利益最没有保障,傅立叶没有感同身受,反而认为商人兴风作浪,真是匪夷所思。

从傅立叶的固执,不难揣测他平生困窘的原因。由于少年的心理隐疾,傅立叶一生都在疗伤。他无视经验和知识,对现实世界激烈批判。傅立叶曾这样控诉市场经济,说建筑师天天盼着有人纵火,医生盼望每天爆发瘟疫,棺材铺盼死人越多越好。事实却是,只有私有产权受保护的社会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不法之徒,通过侵犯他人而获利的人将承受高昂代价。

经济学家米塞斯曾探究了傅立叶心理的成因。从个人经历和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很难形成如此严重的偏见,只可能归结到“神经系统疾病”。米塞斯把这种疾病称为“傅立叶变态心理”。我个人认为,这是童年创伤后毕生奇思狂想的典型。可惜,很多人一直将傅立叶视为重要的思想家,至少是有特色的思想家,希望从他的著作中获取灵感。希望巴黎街头那颗“傅立叶的苹果”永远矗立,并且被正确理解,以此作为“谬误也能传后世”的警醒。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