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隆建材厂内,工人正在车间进行石膏砌块生产作业。
本报记者 徐楚云 实习生 张梦倩 摄
长江商报消息 “绿色石膏”困局报道追踪>>>
本报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本报记者 郑玮
昨日,本报刊发的《武汉“绿色石膏”陷订单危机》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湖北龙源石膏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武等企业家纷纷致电本报,探讨危局和出路。高德武坦言,自己也为循环产业振兴无望而丧失信心,目前该厂已停止生产脱硫石膏砌块,转为其他产业。武汉市发改委表示,正在酝酿该产业的鼓励政策。
武汉市墙改办
预计补贴政策会尽快出台
武汉市墙改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早在几年前,就组织人员驻扎脱硫石膏厂做了大量的调研,并与粉煤灰一同列入推介列表并备案。但因为武汉市雨水较多,石膏建材防水性能不足,有一定的推广局限,加上市场认可度不高,所以一直未发展起来。
“我们已经向上级单位提出补贴建议,预计会尽快出台,毕竟产品是个好东西。”该负责人表示,以后随着废料的增多,会考虑提升技术,弥补产品防水性能不足的缺陷。
武汉市发改委
正在制定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行动方案
武汉市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介绍,大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前期已组织武汉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协会,对武汉工业副产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已经形成调研报告。目前正在制定《武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该负责人表示,将尽快出台其他鼓励政策,推动武汉大宗废弃物回收利用。
专家观点
政府应扶持新兴产业产业盈利后退出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汪俊时表示,废物循环再利用,与一般的市场化行业不一样,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规律运转,政府可扶持企业成长盈利后,再放手。
“脱硫石膏行业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有一批企业进入,这么多年却没有好的发展,还是有一部分政府原因的。”汪俊时建议,可以学习外地成功经验,从明确补贴范围和操作标准上入手,并在配套设施上给予一定补贴。
汪俊时认为,政府引导是一个方面,市场机制也要尽快建立。企业不能盲目依赖政府,期望值过高,自身若想做大做强,产业可向集聚地发展,向园区集中,这样优势能够整合、资源能够共享,也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