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江汉路上,江涛的臭干子店前,并没多少顾客。
本报记者 徐楚云 实习生 张梦倩 摄
长江商报消息 专家建议:在原店附近重建老店,维持造血再开分店
本报讯(记者 刘倩雯)“以前在武商路一年能做到一百万,现在在江汉路每个月能卖到4万块钱不得了了。”昨日下午,五娭毑臭干子店的老板江涛在后厨房一边熬着配料酱汁,一边叹气。
五娭毑臭干子原址在武商路的一家美食城,因武商路整体改造,江涛被迫将店面搬迁至江汉路悦荟广场。尽管江汉路比武商路人气旺,但五娭毑的销售额不仅不见涨,反而整体下滑达6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起源
美食节捞到第一桶金
“臭豆腐和臭干子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各个地方叫法不同而已。”江涛解释,武汉市民一般叫臭干子。
2008年,江涛的一个旧友回汉,在一家菜市场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般的豆制品都是靠石膏定型,他家的豆腐都是用自己家的老卤水(即发酵水)点卤定型,做出的豆腐细、嫩、白。”江涛觉得,以小作坊模式传承老手艺有些可惜,便寻思着开店,恰逢武展开办龙虾节,“租门面做生意还不知道深浅,不如先从庙会试手。”
龙虾节持续了一个月,江涛的臭干子平均日销售额达到了5000元,他立即在武商路上的一家美食城盘下了一个档口,撑起了“五娭毑臭干子”的招牌。
“当时美食城附近有两三家做长沙臭豆腐的,但才两个月,江涛的臭干子店门口已经排起队。”一位曾经同在美食城做小吃生意的人说。
不解
日销额最多1600元
2013年年底,因武商路整体改造,美食城被迫拆迁,所有的小吃店主不得不另谋新址。江涛最后选择了江汉路悦荟广场靠近地铁的临街门面。
“10多个平方就要3万块钱一个月,只能和友友石头饼合租一个门面。”尽管是合租,但租金还是比武商路上贵了一倍。“贵一倍就贵一倍吧,这里人气也比武商路旺好几倍呢。”
起初江涛还寄希望于高人气地段能重拾武商路的辉煌业绩,但3个月过去了,每月销售额只有三四万元,比在武商路下滑60%,“以前每天能做三四千块钱,现在打破天也只能做到1600元。”
支招
老地方附近重开店
武汉市经信委创业导师张欣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建议江涛,先在武商路附近寻找新的门面重拾老顾客,“店铺在原址的口碑已经建立起来,离开原店意味着失去了根基,店铺想开枝散叶还是会有些困难。”
“江汉路地段尽管人气非常旺,但是小吃区也非常多,包括前进五路、happy站台等,所以新店入驻后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顾客。”
张欣认为,相对于友友石头饼的口碑,江涛的五娭毑臭干子在前期树立口碑时只在武商商圈被知晓,“重开老店,维持基本造血功能再开分店,整体销售和口碑才会逐步好起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