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周俊生
3月13日,是今年的全国两会最后一天,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压轴戏”:国务院总理记者招待会。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中外记者的提问集中在中国的经济问题,这给了李克强总理系统地阐述“克强经济学”的机会,使我们领略到了面对经济运行的复杂局面,中央政府所保持的坚定信心和一系列应对措施。
在去年换届时组成的本届政府,上任伊始就面对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局面,给刚刚组建的新政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就像李克强总理说的,最大的挑战,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面对困难,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按照以往的惯例,政府最拿手的便是出台刺激政策,用投资扩张的手段来弥补内需不足的短板,保证GDP的增长幅度。但这种手段的副作用很明显,伴随投资扩张出现的总是货币超发,导致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进一步对内需形成遏制。同时,为了在短期内起到拉升GDP的需要,很多粗放的投资项目对环境的破坏很严重,因此,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在这个关键时刻,新政府没有继续使用这种手段,而是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是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着力于促改革、调结构,让市场发力。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李克强的这个施政方针被舆论称为“克强经济学”,这确实是一种与以往有很大区别的调控思路。可以看出,“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务院从去年开始,将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权,以此来给企业松绑,向市场释放活力。在昨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以详实的数据显示了这项改革所带来的市场红利: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10多年来最高的,简政放权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实际上,“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我国多年形成的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已经使政府养成了思维定势,政府习惯于伸出“乱摸市场的手”,并且产生了权力寻租通道。简政放权的改革是要攻克这种阻碍经济发展的固有利益堡垒,正因如此,改革显得并不轻松,并且仍然存在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对此,李克强总理坚定地表示,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这番话也使我们理解到,“克强经济学”不是停留于研究院里的高头讲章,而是需要强有力的执行的一种政策,如果再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情况,简政放权就会推不下去。
在昨天的记者会上,有几位外国记者对中国经济在未来的情况表现出了担忧。应该说,这种担忧并不是无的放矢,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都表明经济运行确实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是,用“克强经济学”的理念来看市场,我们对未来就可以充满信心。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其中对简政放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全国两会结束以后,简政放权将进一步展开,从而向市场释放更多的活力。在市场主体挣脱了长期形成的管制束缚,确立了“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以后,民众的自我创新精神就能逐渐焕发出来,从而给中国经济增长创造源源不断的活力。就像李克强总理说的,“我们在去年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预期目标,为什么今年不可以呢?”
(作者系资深财经作家)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