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人民币汇率改革再进一步。从3月17日开始,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浮动幅度由1%扩大到2%,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这是自2005年启动人民币汇改以来,央行做出的又一次重大举措。汇率改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环,逐步解除汇率管制,发挥市场在汇率调整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汇率改革的重要目标。
事实上,央行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已经在市场的预期之中,自2月份以来,人民币接连贬值,套利资金损失惨重。市场分析认为,中国央行正在引导人民币贬值,从而挤压涌入中国市场的投机资金,为扩大汇率波动区间铺平道路。2013年以来,人民币在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中一枝独秀,其他货币惨跌不止,而人民币对美元依然处于升值之中。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预期使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这些资金既可以获得升值的收益,又享受着人民币较高的利率水平。押注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升值成了一种自我预言的实现,汇率上升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压缩了出口的利润。既然炒人民币可以获利,那么为什么非要做实业呢?虚假出口贸易应运而生,因此,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套利空间的存在证明人民币汇率还不够市场化,管制难免会带来价格的双轨甚至多轨,货币价格也是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目标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价格的波动性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人民币汇率如果一直是升值的话,那资源的流向就成问题了。扩大波动区间,既是给人民币汇率松绑,也是为汇率双向波动提供一种心理预期,打破单向升值带来的困局。
自1973年以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时代,货币价格“市场化”进程带来了外汇市场的膨胀。为了应对浮动汇率的种种风险,企业采用多种工具来规避风险,参与国家经济的过程,也是对货币风险认知的过程。金融强国拥有一流的外汇市场,进而获得了更大的定价权。中国央行认为,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发育进一步成熟,交易量持续增长,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主体控制风险的能力逐步提高,自主定价的意愿日渐增强。市场的发展要求外汇市场更具有弹性,央行进一步释放外汇弹性也是理所当然。
扩大波动区间之后,人民币涨跌就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定,押注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此,更有利于长期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央行认为,人民币不存在大幅度升值或者贬值的基础,2013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经降至2.1%,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升值的空间有限;中国财政金融风险可控,外汇储备充裕,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强,贬值的可能性比较小。言下之意,这一轮央行引导的货币贬值也将随之结束。
未来央行改革的目标还是继续市场化,深化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达到均衡水平,总而言之,就是逐渐建立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当然,汇率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尤其是对人民币这种“转型”的货币更是如此,贸然市场化,难免被国际资本“剪羊毛”。汇率改革遵循主动、渐进与可控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有管理”是值得琢磨的,央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要继续管理与引导汇率,如果出现异常波动,那央行也要责无旁贷地实施调节与管理。
汇率改革启动将近十年,而最近一两年来,央行正在加快马力推进改革,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自由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两大支点,而另一大推动利率市场化也在积聚能量。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驾马车”正在形成合力。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