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可能无论在当前哪个国家,媒体人的新闻“抱负”只有在娱乐新闻中才可以得到彻底地释放。反观那些反映社会矛盾、弱者不幸以及社会公正缺失的社会新闻,当事人的遭遇被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通常是以公共利益之名,一种通俗的解释是,今天不为别人说话,明天就没有人替你说话,围观是出于彼此的命运共同体,既是关怀也是义务,否则,其结果很可能就如那句名言说的那样:没有人说话,因为已经没有人了。人们对此类新闻的关注热情不可否认,只是,热情背后的隐忧也显而易见。
民众在关注社会新闻时,通常是作为“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出现,出于公共关怀,他们经常会表达意见,从而形成舆论压力,促成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距离的间隔,这种热情很难持续,加上表达过程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新闻的热度,也是舆论监督“雷声大雨点小”困境的根源。
人们带着好奇心去阅读娱乐新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讨论公众人物,却很难在扮演公民角色的时候表现出类似的热情。从宏大的时代角度看,娱乐新闻火爆而社会新闻式微,这反映了一种现代性困惑,即人们倾向于“娱乐至死”,对公共事务却越来越冷淡,作为一种趋势,社会学家早就对此有过研究。就此而言,今天看待“文章出轨”造就巨大舆论反响,甚至盖过其他社会新闻这一现象时,有必要看到这一趋势的影响。毕竟在当前阶段“文章出轨”这样的新闻持续成为舆论焦点,这无疑是一种错位且让人忧虑的现象。
据《南方都市报》社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