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副主任)
4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会议决定,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进一步提高,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长至2016年底。
显然,这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举措。现在的问题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仅仅对小微企业出台减税政策是否有效呢?能不能扩大减税范围,将减税的覆盖面扩大到整个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稳定经济增长有强大支撑作用的实体经济呢?就目前实体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企业的日子都是不太好过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些年来,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上,出现了重货币政策、轻财政政策,重财政刺激、轻减税推动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仅纳税的意识很差,利用减税政策帮助企业发展的意识也很差。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后的那一年,中央出现的5000亿元减税政策,竟然没有能够用完。除了政策设计方面的问题之外,与企业享受减税政策的意识不强也不无关系。
相反,在投资方面,几乎所有投资者在与地方政府洽谈投资项目时,都会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政策,其中也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而到了中央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后,反而没有企业主动去适应政策需要,将减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了。
也许有人会说,在财政收入增长已经乏力的情况下,如果出台规模较大的减税政策,会对财政运行带来严重的压力。从表面看,确实如此。毕竟,如果对所有的实体企业减税,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额,对政府财政一定会带来影响。但是,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就算不给企业减税,政府的运行照样困难。原因就在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十分低下,不减税多留在财政的钱,最终也会无效率地被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消耗掉。相反,企业则因为市场形势不好,消费不旺,而难以生存,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买单。即便是民营企业,如果企业出了问题,政府有时也逃脱不了买单的“责任”。
中国的发展,经济的维稳,不仅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刺激政策,更需要减税政策。为什么减税政策在中国的作用远不如国外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不擅长用减税政策,也没有心胸实施减税政策,而是总寄希望于让自身利益最大化。殊不知,企业不发展,政府再强大、再强势,其利益空间也十分有限。真正的利益,应当建立在发展上,建立在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上,建立在居民创业上。否则,要想实现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难度会越来越大,空间也越来越小。
中国必须让减税之风来得更大些,让减税政策能够发挥和传递更多正能量。毕竟,减税政策不仅仅在于让利,更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在于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