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今年1月下旬,当美国宣布计划第二次缩减QE后,以阿根廷比索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货币市场受到重创。大规模资产抛售在阿根廷、土耳其和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再度上演,这是继2013年5—6月间新兴市场出现的第二波剧烈震荡。而今,出现在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持续下跌,很大程度上预示着美联储QE退出的第三波冲击犹如涟漪,一波一波向外围传递。
事实上,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完全浮动汇率机制加剧了风险的暴露。亚洲金融危机就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相关。在华盛顿共识和IMF的推动下,上世纪80~90年代正是全球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高峰时期。以东南亚和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但与此同时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资本管制防火墙,尤其是对资本流出的管理过于宽松,特别是那些外债比例高、经常账户赤字较大、且外汇储备匮乏的国家遭到犹如银行挤兑一样的“宏观挤兑”,直至导致金融危机。
近两年,短期投机资本以及人民币套利风潮兴起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一旦内外风险在资本外流的催化下发生化学反应,决不可小觑。货币当局要对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汇率波动加强管理,密切关注人民币贬值影响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避免资产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和资本大量外流,应考虑征收托宾税,加强资本流动安全预警机制。
从国际范围看,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可共同应对新一轮风险冲击。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我们除了须提前做好相关政策预案之外,应该深化区域金融合作,联手应对美联储QE政策退出以及全球货币金融格局变化所带来的新冲击,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等亚洲金融稳定协议的构建,加快构筑区域金融安全网。据《新京报》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