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央行独立性受制于转型现实

央行独立性受制于转型现实

2014-04-15 02:58:3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转型期央行作为政府的一部分,和其他部委一起合作推进改革是合理的选择。在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中,央行拥有程度不一的独立性,基本不会是政府中的一部分,而是通过立法机构来任命央行行长。迈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不需要独立央行吗?身为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不会捍卫央行独立性吗?仔细分析周小川的观点会发现他不断强调“转型期”的问题,也就是说央行作为政府一部分有利于推动转型期的经济改革,是一种非常态。

独立央行是市场经济发展几百年来的结晶,也是经过反复试错而建立的一种通用的经济制度。独立央行是制衡政府的杠杆,将货币权力从政府中分割出去,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古代的国王们都无法抵挡减少铸币成色以获利的诱惑,这部分收益虽然被称为铸币税,但其实就是偷盗。而到了纸币时代,铸币税等于面值,因为印刷纸币的成本非常低,如果货币生产的权力集中于政府,那大规模的恶性通胀就不可避免。独立的央行事实上在三权分立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权力中心,专司货币政策。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尤其是基准利率水平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货币的多寡与贵贱直接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遭受过大通胀之苦的德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具有独立性的央行,德国央行行长每每与总理对着干,这也是德国的“国情”。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央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从商业银行体系中独立出来,而现在的商业银行巨头们多半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建立起来的。中国的银行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或者说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央行的权力及其调控工具在过去二十年间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独大,尤其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巨头更是掌握着多数的金融资源,如果要对这些商业银行资产进行重新估值,将其推到市场,仅靠央行无法做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小川认为中国央行的权限很大,因为它可以参与政府决策。

央行的核心功能是保持币值稳定,也就是防止通胀出现。但是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央行的政策实施需要与各个部委进行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有自己的监管机构,金融市场也是条条块块。央行只是国务院诸多部委中的一员,而不少国有银行的行长也到副部级。中国现在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而在金融领域还需要一次大变革,转型期也是非常时期,如果不能对央行进一步扩权,那留在政府体系之中也是次优选择。

央行正在汇率和利率方面进行改革,扩大了汇率波动幅度,同时启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并非福音。近日有媒体传出央行与银监会之间有矛盾的消息,央行也及时出面澄清,央行牵头建立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自去年8月以来已经开过三次,并不是外媒所说的一次。周小川此前曾表示要在一两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这其实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倒逼之势,央行要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阻挠和利益博弈。

从中国经济转型而言,金融体系的变革是这一轮改革的核心,关乎中国经济能否脱胎换骨,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成长为金融强国,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巨变意味着金融更加市场化,政府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需要更清晰地厘定。当这些基础性改革完成的时候,独立央行就不再是不可奢求的了。转型期的完成之日,也是独立央行建成之时。

一直身处中国金融改革风口浪尖的周小川行长当然希望建成一个独立的央行体系,但是理想终归要适应现实,转型期意味这巨大的灰色地带,权力与市场的边界依然模糊,央行作为政府的一部分也有利于推进改革。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