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武汉公共自行车遇冷是面镜子

武汉公共自行车遇冷是面镜子

2014-04-15 02:58:3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成为“闹心工程”。(4月14日《京华时报》)

现在,公共自行车很热,很多城市都开始发展公共自行车。武汉公共自行车遇冷是面镜子,好好剖解这只麻雀,不仅有利于其他城市少走弯路,而且也会启发我们,如何看待市场力量,以及如何利用市场力量。

当下公共自行车运营不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杭州等地实行的“政府投入+国企运营”模式,还有一种则是武汉等地实行的“政府引导+民企运营”模式。其中“武汉模式”的推出,曾引起很大反响,这是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了市场力量。

一段时间以来,在公共事业上我们采取的都是政府主导模式。只要谈到公共事业,那就是政府出资、政府经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以及政府主导项目出现的一些效能低下、浪费严重乃至贪污腐败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力量对于公共事业的重要性。按照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在公共事业上不必由政府大包大揽,可以也应该引入市场力量。只要运作得法,市场力量进入公共事业,可以大量节省公共资金,解决政府资金不足、效能低下的问题,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而且自身也可以实现一定赢利,从而保护市场的积极性,实现市场和公益的双赢。

“武汉模式”的意义正在于,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窗口模式,启示了人们,在公共事业上引入市场力量,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但现在,武汉公共自行车却遇了冷,这也被一些人视为是市场力量的失败。

武汉公共自行车遇冷是事实,但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公共事业不能引入市场力量。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由于政府自身效能的问题,存在“政府失灵”的可能;由于市场逐利的倾向,也存在“市场失灵”的可能。正是因为市场存在逐利冲动,这提醒我们,在引入市场力量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市场力量的监管,防止民资重逐利轻服务,一门心思扑在赚钱上,以“投入不足、运转为艰”为由索要投入,一旦拿不到就“拍屁股走人”。

为了保证正常运营,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出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约每年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可民营资本一再喊亏不赚钱,而政府只是认为其应该赚钱,但对其运作情况基本是“两眼一抹黑”。甚至两年前就有媒体曝光“太多坏车”、“无车可租”,但依然听之任之。武汉公共自行车遇冷,问题正是出在这里。

公共事业可以也应该引入市场力量,但不能只是送上马不去扶一程,更不能当甩手掌柜。现在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城市很多,公共事业引入市场力量也成了一种趋势。引入市场力量并非无责一身轻,而是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毛建国(江苏 职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