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我们每天都闻河水的臭味,帮帮我们吧。”4月25日,在江苏省政风热线直播现场,淮安市清浦区居民陈女士突然出现在直播现场,向市环保局局长送上一瓶来自柴米河的污水样本,并当场下跪,请求尽快治理柴米河污染问题。(4月27日《南京日报》)
与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相比,老百姓当场下跪,无疑更具有行动力,现场感也更强。你看,日日生活在河流旁边的老百姓都被逼成这样了,政府官员还能无动于衷吗?
这样的设想显然太过乐观了。记者现场暗访市、区两级环保局发现,市环保局“只会向区环保局下单子”,而区里则反问,“像我们这样小小的环保局,能有多大作为?”由此似乎也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即,若无严格的履职约束机制,即便市民向环保局长下跪了,也未必能够真正改变什么。
各级环保部门都在抱怨自己权力太小,不可能有“多大作为”,那么,污染肆虐、难以治理的根源果真是权力设计的问题吗?任何单位、部门都应该在现行的权力框架内行事。这中间,可能会存在权力之间的相互牵涉,也可能确实会因为权力运行的交易成本太高而影响了效率。但是,这并不是不作为的理由。
一方面,积极履职是公职机关、公职人员的本分和责任,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和借口作为不履职的幌子。老百姓每天苦于河流的污染,呼吸着污浊的空气,还可能会饮用被污染的水,政府公职人员理应感同身受,帮助他们尽快从这种境况中摆脱出来。这也是现代政府的基本伦理,不能有任何推辞,更不能让老百姓下跪祈求。
另一方面,即便时下的环保执法存在某种机制设计上的不顺畅,也完全可以发挥主动履职的精神去寻求改变,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发牢骚,抱怨这抱怨那。总是有一些官员,在遇到解民倒悬的事务性工作时,会人为地矮化自己所在的机构;而在遇到与本职工作完全无关的事情,比如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则会口气大过天。
辖区内的一条小小河流,为什么多年来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是根本就没有去认真管理,还是真的因为部门权力过小,管不了?如果果真有管不了的环节,又是卡在了哪里?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小小”的区环保部门,也是针对很多公权力部门的锥心之问。
很多时候,是否有作为,并不在于部门的大小、职务的大小,而恰恰在于责任心的大小。一个官员,一个单位,是不是真的愿意去处理那些复杂的棘手事,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执政为民,关键看其有没有一种积极担当的精神。舍此,即便当地百姓都跑过来下跪求助,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老百姓下跪这样的行为也本不应该出现。很简单,老百姓应该做的,是挺直腰板质问政府,而不是屈下膝盖跪求官员。
■ 胡印斌(石家庄 媒体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