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浠水经验或可复制推广

浠水经验或可复制推广

2014-04-28 02:18:1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这种政策上的定位,要与本土具体环境和资源衔接起来,并非易事。那么,如何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或者说县域经济如何找准门路?答案,不妨在浠水县的发展模式中寻找。

毋庸置疑,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生态与发展的冲突是必须合理平衡的。在浠水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道生态红线。为守住生态红线,以浠水县散花镇为核心的鄂东滨江新区去年以来,先后拒绝三家总投资额38个亿的项目。

于一个县而言,38亿的项目诱惑无疑不小。在很多其他地区,为了实现招商引资,为污染企业开绿灯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有的地区甚至酿成群体冲突。即便没有冲突,生态所遭遇的破坏也难以挽回。坚守红线需要的是一种前瞻性和大局观,当然,其代价甚至不止于项目的搁浅。比如在浠水县,被拒绝的项目中有些已缴纳土地出让金,完成了选址征地的过程,只因环评未能通过,便“戛然而止”。环评职能硬起来,意味着不仅要失去项目,还要为进入启动状态的企业运作的突然中断而埋单。

生态问题解决之后怎么办?发展毕竟要面对“衣食住行”等现实问题。而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发展问题更准确地说,是如何在市场中寻找和挖掘、利用资源。按照市场的特点,资源的自由流通,要求县域经济能够突破县域视野。我们看到,浠水模式中,浠水县与其一江对岸、唇齿相依的黄石港区打破区域壁垒。黄石市与浠水县签订的《跨江联合开发框架协议》,其前提是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重视资源的自由流动,在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优势互补。政府层面的互动一打通,民间融合接踵而至,江南江北才能密不可分。

基于各自资源优势的区域互动,只是突破了发展的空间环境限制问题。地区的长远发展还需要考虑到在这个空间范围之内,市场资源被挖掘的充分程度。基于此,浠水县组建了长江、城镇建设、农业、旅游、文化产业五大投融资平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懂得利用散布民间的有效资源并吸纳外地资源,前提是转变观念,其中不仅需要政府从市场能够自决的领域抽身,还需要为企业提供公平开放的政策环境。这本身是个转型过程。一个县城吸附资源的能力,也取决于政府转型的充分程度。如此,“市场上所有融资手段在散花镇都可以找到”才成为可能。

生态是红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止步于此,县域经济可能还不完整,它还缺少人的基本视角。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有不少地区虽然做大了GDP,但民众却成为发展的背景图案。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区通过拆迁将农民驱赶至城镇之后便没有下文,不乏农民适应不了新的身份而返贫。这方面,浠水县的经验则值得借鉴,比如,创新补助模式,加强培训就业,流转承办外村抛荒地等等。

浠水县的上述经验如果说可以成为模式的话,那也无非是处理好了发展中生态与GDP、市场与政府定位、城镇化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这些关键词的提炼,也意味着浠水县的经验具备复制推广的可能。对于其他县域而言,问题的关键无非在于,浠水经验中的这些原则,能否植入发展思维的深处并被积极践行。

(专题报道详见A04、A05)

■本报评论员 熊志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